B03: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书评周刊·主题

学生冯昕旸VS校长李希贵

“根本不关心局外人的质疑”

2014年05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与学生“校长有约”午餐会。校长对学生自己设计的校服提出意见。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十一学校的鲁迅主题教室。

  促成这次对话的人是我,某日我在十一学校里闲逛的时候看见了一张讲座海报——“反乌托邦小说以及它的现实意义”,主讲人叫冯昕旸。这个讲座的主题吸引了我,我很想邀请这个冯昕旸来和李希贵校长进行一场对话。那时候我以为冯昕旸是学校里的某个老师。

  几小时后,冯昕旸的出现让我吃了一惊。他长得有些像年轻时的乔布斯,但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他只是高一的一名学生。当我道明来意后,他说十一学校可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八卦,接着他又说,想问问校长如何看待网络上出现的那些对学校的“非议”。

  5月12日中午,利用“校长有约,共进午餐”的时间,冯昕旸与李希贵坐在了同一张饭桌上。

  谈学生社团 希望磨难你们

  冯昕旸:学校鼓励社团的自主发展,但为什么不给予帮助?我们有个创办杂志的计划,通过讨论,决定单独立出一个贷款项目。

  李希贵:在中学里,你们有自己的计划,有自己的经历,对你们的人生很重要,学校肯定会援助,但是援助的方式呢……我希望不要代替你们经历曲折、挫败,过程要变得复杂起来。学校有力地支持你们,然后很简单地就创办了一个杂志,那不是我干的事情,我希望磨难你们,哎呀很难,哎呀缺钱,哎呀买纸、找人,叫你们受苦受难,最后做好了,我才奖励你们,奖励你们的钱一点都不会少。在社团里,你不失败,没有这样的经历,以后到了社会,照样经历挫折,遭遇失败。到社会了,可没有什么学校支持你!你得学习失败,也可能不失败,但要经历挫折,你通过大量的挫折,最后才可能成功。

  冯昕旸:在学生会改选时,针对上一届学生会出的问题,我和另一个同学向学生会提交了一个调查报告,提出的问题包括他们应该将所做的项目更透明化,让所有学生都能了解到他们在做什么。但是我没有看到学生会有什么积极的改变。

  李希贵:我也觉得学生会不太活跃,改选结束后,他们进入角色太慢,这个得研究一下。学生会还是得带动、影响学生,关注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社团也需要关注,怎么让不同的社团成长起来、怎么支持社团,这是很重要的课程。一个社团,办了一年失败了,如果能认真进行反思,也值得奖励,奖励失败嘛。

  谈过程性评价 要最大限度暴露问题

  冯昕旸:我还想了一个问题,关于过程性评价,它能促使我们更好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际上,比如这个年级有400人,仍然有100人没有办法意识到过程性评价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他们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很慢,或者说并不太想培养这种能力。

  李希贵:是这样,但是不要着急,教育需要等待。再者,任何东西,你不要希望百分之百的人都能从中受益,是吧?当然,过程性评价还不太完善,但是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开始,过去仅仅重视结果的学习是不完整的,我们现在重视过程。我想总是大多数学生会受益,要慢慢完善。你看,有些初二的学生给我发短信说,初一的学生素质太差了,得把他们管起来。我说不能这样,初一的学生就是带着各种问题来学校的,你教育他一年,到了初二,就好很多。一来十一学校就管起来,像弄进监狱一样,结果毕业后,一出去,不管了,坏了。在学校,要最大限度让学生暴露问题,这个过程必须经历。

  谈别人的批评 最关心学生对学校的质疑

  冯昕旸:我在网上看到有人对学校提出质疑,您看到文章了吗?

  李希贵:我听说过,没有看。

  冯昕旸:您可以找来看看。

  李希贵:说实话,我根本不关心局外人对十一学校的质疑。我最关心的是学生怎么质疑十一学校,排在第二位的才是家长。在我们学校里,孩子们是不是舒服,是不是高兴,我得拿出大量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否则我何必和你们共进午餐?(笑)再说,质疑也不是坏事。你干什么事,都需要人家质疑。

  冯昕旸:学校给同学们很多独立思考的空间,但怎么同时培养他们理性判断的能力?我发现一些同学在接触很多信息之后,分辨能力不强,把自己的观点偏激化了。

  李希贵:你想叫高一学生看问题都很深刻,很全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还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慢慢来,但这个过程需要经历,遇到很多事,就学会了分辨,学会了思考和判断。最可怕的是你不给他自由空间,这样还是无法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我想,我们十一学校的毕业生相对要成熟些,为什么?他们空间大,遇到的事情多,慢慢就学会了判断。但是你不要着急,初中的学生、高一的学生,对什么事都理性分析——我没有这个希望——需要很长的时间来体验和经历。

  冯昕旸:那我没有问题了。

  李希贵:是今天没有问题了。你们不要着急,但着急是对的,因为你们年轻。

  ■ 午餐花絮

  谈到学校给予学生的空间时,李希贵说:“他们的空间现在很大!”说完,他自顾自呵呵大笑起来。5月12日上午,他在教育部开会,会后婉拒了那边的午餐,赶回学校来和学生们吃饭。

  在和冯昕旸对话前,李希贵还有一场午餐会,杨硕、王子萱等同学带来了一份报告,研究对象是学校科技楼休闲区的水质情况,他们提交了详细的测验数据。李希贵当即叫来了学校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不懂这个,说不明白,你得去认真研究。”李希贵对后勤的工作人员说。学生们问水质测验的开销能否报销,他答道:“不可以,只能奖励你们。”

  又有同学拿出一份“和校长PK韩国菜”的策划方案,想邀请李希贵参加学校韩国文化日活动,和学生比赛做菜,初定菜肴是辣炒年糕。他当即答应下来,“我会做饭,但韩国饭挺难做,太精细了,我去学习好不好?”有老师建议他只负责浇辣椒酱,李希贵摇摇头,“那太简单了!”

  吃饭的间隙,我们谈到十一学校育人模式的推广问题,李希贵说:“推广不是学校的责任,是政府的责任,学校把教育办好,把孩子的事情做好。”但他同时认为,十一学校的教育模式不可能复制,“只能在你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嫁接”。

  直到学生们都得到了答案,纷纷离去,李希贵的午餐才真正结束。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