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上课记:让学生成为自己

2014年05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魏勇的历史教室,本节课讲“文艺复兴”。
“立人”课堂,据上课的学生说,这是十一学校唯一一间有地毯的教室,课桌椅摆放方式更接近会议讨论的形态,打破了传统“授课式”的教室格局。
“立人”背景墙,民国众学人谈鲁迅。
立人”书架一角。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5月7日,记者探访课堂,分别上了历史老师魏勇、语文老师黄娟的课,这两堂课虽然内容不一,在这一天探讨的主题却巧合式的殊途同归:让人成为他自己。

  而这正与十一学校的育人理念达到统一,即关注每个个体的价值。从这里,或许可以一窥十一学校改革的精髓。

  非典型历史课 “史料”中学历史

  主讲教师:魏勇

  本节课程:文艺复兴

  课外延展:《十日谈》

  上课铃响,18个学生到位,已经坐好。历史老师魏勇这堂课的主题是文艺复兴,他首先讲述了文艺复兴产生的一个背景:“追求终极归宿,是中世纪人的人生观。与现在的人生观是不是完全不一样?现在要实现自我价值,那时候完全没有,只有神的价值。然而,到了14世纪,为信仰而生活的状况开始被打破了。”

  接着,他以黑死病的流行切入文艺复兴在意大利的兴起:“黑死病和文艺复兴有什么关系呢?”坐在中间的一位女生主动作答。在这堂课中,这位女生多次发言,还在一个问题上与魏勇有不同观点,她语速较快,知识面丰富,是一位勤于思考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能给我带来刺激,让我思维更活跃。”谈到课堂中的拔尖学生,魏勇对记者说。

  记者注意到,学生上魏勇的历史课不用带课本,魏勇给每位学生分发两页材料,内容是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选读。其中一页摘取了《十日谈》中的片段:基督教徒腓力用基督教的观念教育儿子,等他长至18岁,带到山下去“考验考验”。在街道上,儿子盯着一群如花似玉的女人看,腓力觉得不妙,对他说:“你快低下头,她们叫‘绿鹅’。”回去之前,腓力问儿子想买点什么东西,儿子回答:“我们牵一只绿鹅回去吧。”

  课程进行到一半,魏勇让学生们看材料,并且进行分组讨论,之后每组派出一个人来回答问题。学生很快开始讨论,仍有三四个同学,扭头看看,无意参与。对此,魏勇宽容以对:“从情感来说,我很愿意呼应那些积极发言的学生,但是作为教师,那些沉默的学生有可能被忽略了。我一排排来提问,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言,即使你尴尬了,我不会批评你,你以后可能会去准备,下次发言得到肯定,没准就想准备得更充分些。”

  对于《十日谈》里的“绿鹅”片段,一个男生回答到:“这个故事说明人的天性是无法被压抑的。”在分发的材料里,还有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一段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每个人可以成为他自己,这是不是和我们今天的观念很接近了?我们现在的观念,不是来自我们的祖先,来自‘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人精神的洗礼和影响。”这堂课临近结束时,魏勇总结道。

  【魏勇谈学生早恋】

  要做性价比评估

  新京报:课堂上谈到“绿鹅”,你怎么看待学生谈恋爱?

  魏勇:谈恋爱是一场荷尔蒙的革命,你禁止学生谈恋爱,就是与荷尔蒙做斗争,这注定是失败而且悲壮的事情。关键在于,怎么让学生理解荷尔蒙,明白这段经历在他整个人生中的作用。要让他明白,只能说自己的经历、体会。在我看来,人的能量是一个常数,你在A阶段释放多了,B阶段就少了,那么,应该珍惜自己的能量,把它用到真正让你心动的人的身上。

  早恋的话,如果你需要一个非常让你心动的人,你释放了能量,即使影响了学习,也相当值得。问题是,大多数时候,你遇到的仅仅是略微心动的人,这样一来,珍贵的能量被耗费了,这种早恋不值得,会挫伤你的爱的能量。所以,早恋要做性价比评估,要慎重。

  “立人”课堂 追求真实的表达

  主讲教师:黄娟

  本节课程:鲁迅博物馆征求意见题目讨论

  课外延展:汉娜·阿伦特

  记者探访的第二堂课是语文老师黄娟开设的“立人·表达”课,“立人”思想是鲁迅在1907年的文章《文化偏至论》中提出的。这堂课正是用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来追求“真实的表达”和“表达的真实”,学期末“考试”是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出戏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本堂课,黄娟让学生做一套“鲁迅博物馆征求意见题目”,“简略回答,不能回答的可以跳过”。在这些题目中,第一个题目是:“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由黄娟点名,一位女生分享了她的观点:

  “暴君统治下的臣民拥有淹没个体的压倒性力量,因而比暴君更暴。暴民与暴君相比,缺乏一种站在制高点上的眼界与眼光,他们更容易陷入个人困境带来的扭曲心态中,而比暴君更暴。在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大多生活痛苦,造成一种弱者心态,而弱者与弱者相互缠斗,或在弱者群中寻求慰藉,这种弱者心态比暴君的统治欲望更难驯服。”

  比起魏勇的“宽厚”,黄娟在课上显得颇为“苛刻”。有个学生在回答“面对重大的历史惨剧,该归罪一人还是全民反省?”这个问题时,用词不够准确,与传统教学中“纠正”错误、给出正确答案的方式不同,黄娟却是“步步紧逼”,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做出准确表述。在连续转换4、5个词汇之后,这位同学终于想出一个让老师以及他自己都相对满意的答案。

  黄娟在这堂为高二学生开设的选修课上,提到学者汉娜·阿伦特,但只是点到为止:“对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罪行,比如纳粹的罪行,我们一般指责纳粹如何罪恶,但是阿伦特提出一个概念‘平庸之恶’……我们没有制止,没有吭声,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在道德上是否就洁白无瑕了?”她强调,这个话题没有标准答案,需要不断思考。

  问题还有很多,思考和分享仍在持续。黄娟提出,这一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只有身心全部打开,学生才可能真正进入,明白祥林嫂的痛他身上也有,社会的问题他也需要思考。”

  【黄娟谈教师角色】

  课堂不是老师的舞台

  新京报:你讲阿伦特,但非常节制。为什么呢?

  黄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不是我的舞台,如果是,我就会宣扬,会痛斥。我是告诉学生,你还可以那样理解,如果感兴趣,我很乐意提供相关的书籍、资料,和你交流。我觉得,老师的角色是农夫,他播种,种李种桃种春风,基于学生去帮助他们,打开视野,强化逻辑,学会思考。

  【深度阅读】

  《面向个体的教育》

  作者:李希贵

  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年2月

  这本书是李希贵的随笔结集,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他对教育在老师、学生、校长等各个层面上的问题的深入思考,归根到底,十一学校的改革出于对个体的信任与尊重。“就教育本身来说,大一统、一刀切的工业化教育模式恐怕难辞其咎。”开篇第一段话,李希贵如是说。

  《用思想点燃课堂》

  作者:魏勇

  版本:漓江出版社 

  2008年2月

  本书是魏勇旧作,在历史课中,他重申常识,启蒙心智,在应试教育的诉求之下,不懈追求理想教育,越来越接近教育本质。

  B02-B04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