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2: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2:书评周刊·主题

略萨的创作源泉之一

2014年05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精神病医生》
作者:马查多·德·阿西斯
《腹地》 作者:库尼亚
《富家女郎和她的情人》
作者:阿伦卡尔
《沉默先生》
作者:马查多·德·阿西斯
《伊拉塞玛》
作者:阿伦卡尔

  作为曾经的殖民地国家,巴西自独立之初,便十分重视民族身份的塑造。从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到二十世纪初期的现代主义运动,巴西作家一直致力于创造属于巴西自己的文学样式,从内容题材到语言风格,都力求在学习欧洲的同时进行本土化的艺术创新。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创新并非单纯的异域风情,而是一种扎根于巴西社会、追求平等独立的深切表达。而在开创民族文学这一历史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恰恰都是巴西最值得一提的作家。

  阿伦卡尔 

  巴西民族文学奠基者

  在巴西浪漫主义文学阶段,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无疑是若泽·德·阿伦卡尔(1829-1877)。他是巴西文学史上第一位集大成的作家,作品涵盖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理环境,并将巴西民族文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在他以小说成名之前,便因对巴西著名诗人贡萨尔维斯·德·马加良斯的史诗作品《塔莫尤人联盟》的批评而为世人熟知。在批评的公开信中,阿伦卡尔强调了应当摒弃欧洲文学传统的束缚,以对印第安传统与自然风景的描绘为基础,创造真正的民族文学。正是在发表公开信的第二年(1857),阿伦卡尔发表了小说《瓜拉尼人》(中译《富家女郎和她的情人》),并将这部作品看作是他文学理念的范本。

  可以说,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在详细的规划下完成的。在其1872年发表的小说前言《父辈的祝福》中,阿伦卡尔提出了民族文学建立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强调对印第安神话传说的描绘,其代表作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伊拉塞玛》;第二步是美洲历史的展现,《瓜拉尼人》属于这一范畴;第三步便是民族文学的萌芽,需要对家庭民俗的详细描写,《钟花树干》(O Tronco do Ipê)可视为这类作品中的代表作。除此之外,为了展示本地元素与对模仿借鉴之间的张力,阿伦卡尔还有意识地创造了如《露西奥拉》(Lucíola)《女神》(Diva)等作品,其中《露西奥拉》明显受到了小仲马《茶花女》的影响,又对巴西社会进行了独特的描绘。为了突出两者的不同,阿伦卡尔特意安排书中的女主人公露西亚阅读《茶花女》,并对这本法国小说进行了批判。

  马查多 

  巴西现实主义文学鼻祖

  虽然阿伦卡尔的作品过于理想化,无法剖析更加深刻复杂的社会与人性,却依然是那个时代的先驱。他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查多·德·阿西斯(1839-1908),而后者,正是巴西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开创性人物,是截至目前最伟大的巴西作家。

  在文学理念上,马查多认为可以将印第安元素作为民族文学的起点,但反对将它当作巴西文学唯一的源泉。与前期作家对自然、历史的重视不同,马查多更加注重对新语言、新风格的强调,认为与追溯传统的风俗小说相比,更重要的是探讨眼前问题,描写日常生活。正因为如此,当时的文学评论大家若泽·维利希莫曾说:“读完马查多的书我才明白,即使不谈论印第安人、村野田地,也能成为一名伟大的巴西作家”。

  而这本《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1881)便是巴西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巴西文学史上拥有难以超越的地位。正如题目表明的那样,这本书是主人公布拉斯·库巴斯死后,以第一人称叙述自己生前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布拉斯·库巴斯生性懦弱、犹豫不决,却也正好印证了十九世纪末巴西社会各种思想的对立。那时的巴西一面受到英法影响,吸纳资产阶级思想,一面又处在保守的封建体制下,尚未彻底废除奴隶制度。这种来自欧洲与本土、文明与传统的对立一直深深地印刻在巴西社会中,时至今日也没能完全消除。而在马查多的作品里,这些矛盾以一种独属于巴西的原创性方式展现出来,完全摆脱了只能凭借原始风光来表明民族性的创作方式。在此之后,马查多又创作了《金卡斯·博尔巴》《唐·卡斯穆罗》(又译《沉默先生》)等多部佳作。在这些作品中,马查多既描绘了十九世纪末的里约社会,又展现了普遍的人性心理,既实现了“地域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也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巴西文学。

  库尼亚 

  让巴西文学立足于现实

  马查多只展现了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展现了发达的沿海地区。至于内陆地区,要在《腹地》(1902)出版后才被了解。这部欧克里德斯·达·库尼亚(1866-1909)撰写的史诗巨著,也被称为“复仇者之书”或“巴西的《伊利亚特》”。

  《腹地》是一本纪实文学,由库尼亚对卡努杜斯农民战争的报道发展而来。在这本书里,库尼亚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了之前不为人知的腹地与腹地人。全书分三部分,分别对巴西的地理环境、人种构成、战争情况做了详尽描绘,并对巴西的社会问题与民族心理进行了深刻反思。无论是腹地艰苦的气候条件还是腹地人的坚强忍耐,又或是最后大屠杀的残忍悲壮,《腹地》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并从各个角度扩展了巴西文学的疆域。从《腹地》开始,巴西作家对内陆地区的描绘不再只是空泛的浪漫主义想象,而是真正立足于现实。《腹地》所探讨的主题,直到今天仍不会过时。正因如此,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才能以《腹地》为基础,创作出《世界末日之战》这样的名作。

  上世纪20年代开始,巴西现代主义运动将民族文学推向了新的维度:在语言上,要求摒弃对欧洲葡萄牙语语法结构的严格遵从,使文学语言接近于巴西日常口语;在理念上,提出吸收利用西方文明,但要用巴西自己的方式加以转化。这一阶段的作品中,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马里奥·德·安德拉德(1893-1945)的《玛库纳伊玛》(Macunaíma,同名电影译为《丛林怪兽》)。

  30年代之后,现代主义运动进入第二阶段,由对美学形式的改革过渡到对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参与,文学作品的区域分化也日益明显。可以说,在这一阶段,巴西文学创作才由少数精英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层面,人民大众也第一次纳入“读者”的范畴。这一代巴西作家中,最受读者欢迎的有东北部的若热·亚马多(1912-2001)与南部的埃里克·维利希莫(1905-1975),前者的代表作是《无边的土地》《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后者的代表作有《时间与风》(O Tempo e o Vento)、《安塔列斯事件》和《大使先生》。

  (注:文中仅对无中译本的作品进行了原文标注)

  作者:樊星,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巴西文学博士研究生,《巴西:未来之国》译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