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热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6:热点
下一篇

中俄潜艇与水面舰艇首次自主对抗

实兵演练阶段结束,两军进行海上实际使用武器演练;郑州舰、瓦良格号巡洋舰将向市民开放

2014年05月25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昨日,郑州舰塔台指挥员指挥舰载直升机准备起飞,执行海上反潜任务。新华社发
24日,郑州舰舰长李一刚在下达对海上目标攻击指令。

  新京报讯 (记者闫欣雨)昨天是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实兵演练的最后一天,参演双方在演习海域进行了联合反潜、联合搜救,以及海上实际使用武器等三个课目的演练。

  中方潜艇扮演“蓝兵”

  昨天上午8时,联合反潜和联合搜救在演习海域同时展开。

  在联合反潜演练中,中俄双方各3艘水面舰艇组成的两个编队扮演的“红方”,与中方两艘潜艇扮演的“蓝方”展开自主对抗。联合导演部给定的情况是:联合导演部通报,某海区发现“蓝方”潜艇活动,联合指挥部命令“红方”自行展开作战行动,进行搜潜、反潜。两个编队根据指令,运用反潜直升机、舰载声呐等进行严密搜索。中俄双方导调人员根据海空实时态势和音视频系统,全面掌握双方参演舰艇海上演练情况。

  据了解,潜艇与水面舰艇自主对抗在中俄海上联演中尚属首次,在中外联合军演中也是第一次。之前中俄海上军演多是基础性的课目,随着双方协同水平、配合程度的提高,两国海军的交流合作逐步深入,可以进行应对传统安全领域的演练。

  参演军舰今日返港

  昨天演习的最后一个科目是海上实际使用武器,这也是本次军演的重头戏。

  据了解,所谓实际使用武器就是实弹射击,舰艇主炮口径大、射程短、但威力大,主要对海上目标进行射击,副炮用于防空,射程远,发射速度快,但威力相对小,主要打击空中目标,另外还有对反潜导弹、深水炸弹等水下目标的模拟攻击。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军社说,昨天的演习中海上实际使用武器的演练难度有所提高,尤其是对空中目标的打击。海上实际使用武器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舰艇的反应能力,考验指挥系统与火控系统的协同能力,此外还要求炮手的技术好,对设定目标反应速度快。

  今天,结束演练的两国军舰将返回军港,进行总结。26日,演习总导演还将召开记者会总结演习成果,并举办双方部队及军舰指挥官参加的讨论会以及闭幕式,上海市民也将有机会登上郑州舰和瓦良格号巡洋舰参观。

  【联合反潜】

  水面舰艇寻找“水下黑洞”

  24日上午,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展开联合反潜演练。“蓝方”两艘潜艇已潜伏至海底深处,随时准备向中俄水面舰艇编队发起袭击。水面舰艇编队迅即展开搜索队形,大宽度平推前进。

  “反潜是海军作战中难度较大的课目。”第一水面舰艇编队指挥员、东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严正明告诉记者,“随着潜艇隐蔽性能的提升,反潜作战的不对称性日益明显。”

  此次反潜演练采取“自由对抗”的方式,即潜艇和水面舰艇在背对背的情况下自主展开攻击、防御。这在中外联合军演中是第一次。“我们很可能搜索了一天,连潜艇的踪影都没发现。”严正明说,“但战场不是讲面子的地方,我们必须最大程度贴近实战。”

  与水面舰艇对抗的,是被称为“水下黑洞”的某新型潜艇,具有出色的水下隐蔽能力、机动能力和突防能力。

  在努力“抓”的同时,水面舰艇还须做好“防”和“攻”的准备。水面舰艇可利用舰载反潜导弹、鱼水雷、深弹和直升机对潜艇合力攻击;潜艇也可依靠艇载声呐等电子系统和武器,搜索攻击水面目标。

  胜负难料,每一名官兵不敢有丝毫大意。一条条数据、一道道指令,在舰机之间,在中俄舰艇之间,在编队与联合指挥部之间不停传送。跟踪与反跟踪、干扰与反干扰、攻击与反攻击……一场现代反潜作战活剧在上演。据新华社

  ■ 观察

  中俄无保留展示武器性能

  “从联合性、实战化、信任度三个方面看,这次演习都达到了中俄两国海军联演的新高度。”郑州舰舰长李一刚24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海上联合—2014’实现了演一次、打一仗、进一步的目的。”

  在中俄“海上联合—2014”军事演习中,郑州舰担任第一水面舰艇编队指挥舰,也是中方参演部队的“旗舰”。郑州舰所在的第一编队,除中方3艘舰艇外,还有俄方的“潘捷列耶夫海军上将”号大型反潜舰。3支舰艇编队,全部以这种中俄双方舰艇混合编组的方式组成。

  “演习的联合性因此大大提升。”李一刚说,从演习行动筹划阶段的共同谋划,到海上编队行动的相互协同,再到特战分队的配合行动,中俄双方参演部队从多个层次进行了深入联合。

  李一刚认为,此次演习行动安排、课目设置、战术协同,都体现了中俄两国海军互信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在联合防空、反潜和对海突击等课目的演练中,双方军舰和飞机上的多种雷达、声呐和光电、通信等电子设备都同步使用,双方武器装备的战术特点、技术性能和数据都向对方开放。据新华社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