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负债压力较高,盈利模式单一,家族“拆借史”引发资金规范质疑
(上接B08版)
腾龙股份在招股书中也对行业周期和产能扩张做出了风险警示。公司方面称,伴随此前国内汽车市场的火热行情,公司主营业务过去三年实现了18.06%、18.95%和17.87%的增长,但是如果未来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汽车产业发生重大不利变化,行业周期性波动会对公司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腾龙股份还称,预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后,每年将会新增大约1200万元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如果募投的新项目不能按期产生效益,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净利润。
在盈利模式存隐忧的同时,腾龙股份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能否续存,也是投资者关注的一大焦点。
公开资料显示,腾龙股份曾于2009年经江苏省科学技术厅等单位联合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公司又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复审,有效期至2015年。因此,从2012至2014年间,该公司享受相应的收税优惠政策,每年减少缴纳15%企业所得税。
根据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须满足内部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比30%的硬性条件,但腾龙的招股书则显示,截至2013年末,公司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人数为294人,仅占职工总数的21.92%,低于法定最低限额。
外界担忧,硬性条件的缺失可能导致公司未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续存,而一旦公司在2015年未能通过复审,所得税费用将会上升,进而对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家族“拆借史”引发资金规范担忧
在债务风险和盈利模式的危机之外,公司在股权经营上家族色彩浓重和实际控制人频繁的资本运作也被外界所诟病。尤其是此前腾龙科技频繁向董事长控制的其他企业拆借资金,更是引发外界对募集资金规范使用的担忧。
招股书显示,实际上,腾龙股份的前身是成立于2005年的常州瑞唯浮,当时的注册资本金700万。其股权结构为腾龙科技和奥地利拉古贸易各持50%股权。2006年,香港瑞德购入拉古贸易50%的股份,正式入主腾龙。
2008年,腾龙科技和瑞德分别以500万元完成增资,公司注册资本金也扩张至1700万元。2010年下半年,公司开始启动在A股上市计划并谋求改制。当年11月,公司大股东腾龙科技联合智联投资、鑫盛富茂和国信现代三家常州当地投资公司再次对腾龙股份进行增资,累计增资1700万元,公司注册资本由此前的1700万元翻倍至3400万元。增资完成之后,腾龙股份的股本结构随之由此前腾龙科技和香港瑞德“分庭抗礼”变成一家独大,腾龙科技的持股比例已上升至68%,成为腾龙股份的第一大股东。
四个月之后,腾龙股份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过程中,掌握公司股权四年之久的香港瑞德宣告退出,其股权也转让给了香港福慧投资公司。目前,除腾龙科技持股达到68%之外,香港福慧和三家当地公司智联投资、鑫盛富茂和国信现代分别持股25%、3%、2%、2%。
在改制中,大股东腾龙科技的董事长蒋学真、董晓燕夫妇成为腾龙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同时公司另一大股东鑫盛富茂也是由公司实际控制人及亲属出资设立,当中董晓燕持股10%、董晓燕之弟董亮持股45%,蒋学真之弟蒋学成持股45%,这样一来,“蒋氏家族”实际上已经控制了腾龙股份70%的股权。
有业内观点认为,腾龙股份股东所投资的各家企业之间交叉持股现象突出,股权关系错综复杂,具有传统家族企业的显著特征,这或许会给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带来不少阻力。
据公开报道显示,自腾龙股份改制完成之后,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腾龙股份开始频繁为多家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累计交易资金近500万元,交易对象几乎都是公司实际控制人蒋学真、董晓燕夫妇投资的企业。
其中,公司的134万元资金被拆借给了腾龙科技;143万余元资金被拆借给了蒋学真和董晓燕夫妇间接持有65%股权的江苏双菱公司,还有近100万元的资金先后被拆借给蒋氏家族在上海和嘉兴直接或间接持股的3家公司。
“虽然拆借金额有限,但可以看出腾龙股份已成为其控制人提供流动性资金支持的平台。”一位机构投资者认为,家族式控股模式和过度频繁的资金拆借让腾龙内部的控制制度相对薄弱,如果其成功上市后募到大量资金,其资金能否规范使用,将存在一定隐忧。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