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文娱新闻·综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文娱新闻·综合
下一篇

“舌尖”收官,《三餐》“调查”百姓幸福感

以美食展现不同人群的日常生活,小镇居民生活最惬意;6月18日纪录频道将重播修改版

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讯 (首席记者刘玮)本周五晚,《舌尖2》播出了最后一集《三餐》。这一集讲述的是普通人生活的一日三餐,观众们看到了咸鸭蛋、生煎包、豌杂面等不同家庭的三餐。美食之外,《三餐》也描绘了高考学子、打工青年等不同群体对三餐的不同选择。《三餐》的分集导演丁正称,“三餐”中见到的是中国人简单的生活。而总导演陈晓卿表示:“我们在片中展现这些内容,并非要批判什么或者倡导什么,观众能在片中看到中国的现状就不错了。”据悉,6月18日开始,“修改版”的《舌尖2》将在央视纪录频道日播。

  总导演陈晓卿曾经评价《三餐》的风格像《新闻调查》,因为这是“舌尖”系列中社会话题最多的一集,生活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三餐的不同,而三餐的不同又决定了人对幸福感觉的不同。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富士康公司的工人工作在流水线上,三餐也由“流水线”化的厨房完成;毛坦厂的高考学子实行军事化管理,三餐由陪读的父母亲手从大门栅栏递进,对他们而言一顿饭的质量可能就会决定孩子的命运。

  “黄金万两不过一日三餐”,该集导演丁正认为,三餐能够体现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小镇居民幸福感最高,生活最惬意”。

  ■ 答疑

  为什么拍高考生和工人?

  美食是了解不同群体的窗口

  本身高考这件事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一件大事,每一个有孩子的家庭可能都会经历这一段时期,观众一定会有认同感。面对高考这样一个非常时期,学生的体力精神消耗特别大,需要饮食方面的补充,家长做的饭菜一定会有所不同。我们做的片子不单单是告诉你什么好吃,对于《舌尖2》,美食只是一个切入点、一扇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观众可以看到更深:这些家长为什么要做这顿饭?

  对于富士康中的工人,其实这个人群在中国基数挺大,每天流水生产这么多工作餐给工人,镜头表现力比较强。我考虑的一个出发点是,这么多年来,涉及富士康的话题非常多,而且也比较容易受关注。另一个就是富士康可能会被妖魔化,那通过一些普通的员工,看看他们吃的午饭,至少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在这样一个庞大的集团里面,最普通的中国人是怎么样吃他们的一日三餐?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口述:《三餐》分集导演丁正

  ■ 幕后故事

  在《三餐》的结尾处展现了一对白领夫妇逃离大都市的故事,两位主人公舍弃了现代都市的快节奏,在云南大理开始慢生活,工作之余,“面朝洱海、春暖花开”。这一段故事在节目播出后,也在网络上引发了讨论,许多观众都表示很羡慕他们的生活。

  导演丁正介绍,其实拍完这对夫妇的生活后,他还特意拍摄了两人前同事在大都市的生活,“雾霾、挤地铁、脚步匆忙、三餐无序……后来觉得指向性太强删掉了,毕竟不是谁都能放弃一切重新开始简单生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