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携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
|
作为“现代浙派”人物画的代表,吴山明用从艺60年的实践给出了中国画革新的实验之路。近日,“重返单纯——吴山明执教50年从艺60年中国画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个带有回顾性的学术大展展现了吴山明60年来人物画的探索以及50年的从教经历。谈起中国画这一传统画种,吴山明认为中国画不仅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一门实验艺术,“传统的积淀太厚了。我们不能在大树下乘凉,应该尽快走上自己的路,这就是一个实验,应该不断地创造新的艺术语言。”该展将展至6月9日。
300余件作品“重返单纯”
1997年,吴山明在中国美术馆的“意笔人物画展”以独特的画风在画坛引发关注。17年后,吴山明再次回到中国美术馆。这一次,他想诉说的则是“重返单纯”的故事。
吴山明说展览主题“重返单纯”讲述的其实是自己从艺多年的心得,画家都是从简单到丰富再到单纯,“重返单纯是很多画家也是我自己非常愿意追求的,但单纯不是技法的单纯,是审美上的单纯,为人的单纯。”
而将观众带进吴山明重返单纯这一世界的是300余件作品,它们以“体素照神”“笔迹墨痕”“淡者愈真”三个单元呈现。中央圆厅主打作品是为展厅量身定制的巨幅作品《香格里拉》。此外还展出了“民国风度”民国人物画系列、“问道·论道”藏传佛教论道者系列等。
中国画更是一门实验艺术
60年从艺生涯中,吴山明的创作为丰富现代中国人物画经典做出了贡献,包括从195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附中读书时发表的连环画《两个公差》《飞雪迎春》等。而在其水墨实验中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宿墨的运用。
宿墨艺术自北宋郭熙首先提出后,由于其笔墨容易僵、死、板,黑气重、局限大,特别是审美观感与平常鲜墨差距大等原因,千年以来很少有突破。不过,黄宾虹把浓焦宿墨的运用推向高峰。而吴山明在艺术实践中也对宿墨产生了兴趣,并另辟蹊径找到了自己的风格,拓宽了淡宿墨的语境与体系。为此,吴山明的创作也被业内视为一场水墨实验。
对此,吴山明告诉记者,我们这个时代,传统的积淀太厚了,“前面都是大树,但我们不能在大树下乘凉,应该尽快走上自己的路,这就是一个实验。”
■ 名词解释
宿墨
中国画技法名。初见于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用墨七法”之说。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较久,水分蒸发而浓缩,墨色最黑。宿墨常用于最后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画龙点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极易枯硬污浊。黄宾虹最善宿墨,每于画面浓墨之处点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见亮,加强黑白对比。
■ 声音
前卫艺术在中国自来有传统
中国的前卫艺术家,不应只是对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与流派风格的简单模仿与重复,那是没有出息的。
其实,在我们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自己的处于前卫地位的画家,从贯休、石恪、梁楷、徐渭、陈洪绶到扬州画派诸家,他们是艺术观念上超前的创新者,并因此一度不被当时画坛所理解,而被贬称为“疯”或“怪”。其实他们的许多追求直至今天仍与我们,特别是与当代前卫意识较强画家们在心灵上是相通的,我们是否应从美学研究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从理论在总体上对这种现象作深入探讨与梳理,我想,对他们艺术风格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会对中国当代的前卫艺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口述:吴山明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