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字读新闻
端
公式正,不偏斜;直,不弯曲。《墨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
公式理正;平整;校准。《管子·四时》:“端险阻,修封疆,正千伯。”
物的一头,顶端。《荀子》:“若环之无端也。”引申为开端、开始。
□李计伟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师,语言学博士
《说文解字》中说,“端,直也,从立从耑”,是个形声字。“直”可以是站立的直,品行的直,也可以是容貌的直,品行容貌的直,那就是“正”,所以古书中“端,正也”这样的注释随处可见。比如《礼记·玉藻》中说“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遫,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对于其中的“目容端”一句,唐代孔颖达解释说:“目容端者,目宜端正,不邪睇而视之。”今天的现代汉语,“端正”还是个常用词。
“端”怎么会有“物的一头”或“顶端”之义呢?清代的段玉裁说,“用为发耑、耑绪字者,假借也”,就是说,“发端”“端绪”中的“端”本应为“耑”,“端”不过是“耑”的通假字而已。由“物的一头”、“顶端”又进一步引申为“开端”“开始”,“事端”“争端”也由此而来。
昨天是“端午”,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既然有传统,有过程,我们就不妨追溯一番。毕竟,白纸黑字的端午节的发端,是面对他人跟我们抢夺端午节的争端与事端时的一种比抗议更有力的证明。唐李匡乂《资暇集·端午》中说:“端午者,案周处《风土记》:‘仲夏端五,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书‘午’字,其义无取焉。余家元和中端五诏书并无作‘午’字处。”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五花丝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清赵翼《陔余丛考·端午》说“古时端午亦用五月内第一午日”,故“端五”又作“端午”。
前边说了,“端”的本义是“直”,是“正”,所以我们把行为不符合道德或法律规范的“不直”“不正”称为“不端”。“端午”,当然要端端正正地过。但近年随着国人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本来普普通通但饱含着厚重文化意义的粽子竟逐渐成为节日送礼和公款消费时的攀比之物,内馅昂贵,包装豪华,节日氛围因腐败奢华而显得“不端”。近年中央狠刹公款送节礼、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今年端午前夕,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清廉过端午——纪检监察机关在行动”专题,严禁用公款购买赠送粽子等端午节礼。所以,今年的端午节,“天价”“土豪”粽子不见踪影,包装简单、口味独特的平价粽子成为百姓消费的首选。
《礼记》中说:“尽其道,端其义,而道生焉。”端正了过往伴随端午节滋生出来的诸多“不端”,端午节的本义就显现了。“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端端的端午,就应该端端地过。清廉过端午,不仅让粽子恢复原汁原味,端午节也开始回归其节日的本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