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新戏《离去》脱胎自莎翁名剧,新京报为读者解读舞台上《李尔王》的不同演绎
| ||
| ||
| ||
| ||
|
(上接C08版)
“百变”李尔王
《李尔王》
首演:1962年 导演:彼得·布鲁克(英国)
彼得·布鲁克执导的《李尔王》大概是对后辈戏剧人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奥斯卡”得主保罗·斯科菲尔德担纲主演。该剧是对彼得·布鲁克日后“空的空间”的导演理论的践行。舞台设计十分抽象,由一面巨大的白旗和金属布景构成。1971年,彼得·布鲁克又将这部戏剧搬上了银幕。
《李尔王》
首演:1984年 导演:铃木忠志(日本)
铃木忠志导演的《李尔王》历经两版的演变。1984年冬天首演时,铃木将演出剧场日本利贺山房的后门打开,让“李尔王”从真实的暴风雪中进场。这个作品日后被不断修改,到了1988年的演出中,铃木将故事设定成“戏中戏”结构:一位因家族分崩离析而住进精神病院的老人,忆起曾经看过的《李尔王》,与剧中人渐行渐近。铃木仅选取了原剧的两幕二十一个场景,该版本主要展现了“李尔王”的精神世界。
《李尔》
首演:1997年 导演:王景生(新加坡)
该剧由六个亚洲国家共同制作,由日本剧作家岸田理生根据《李尔王》重编、拼贴。故事聚焦在李尔王(日本能剧演员扮演)与其小女儿(中国京剧演员扮演)的关系。歌队是泰国的泰剧,还融入了印尼的皮影戏音乐和澳大利亚的灯光设计。
《李尔在此》
首演:1998年 改编/导演/演出:吴兴国(中国台湾)
《李尔在此》是台湾戏剧人吴兴国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独角京剧。剧中,他一人分饰十角(最初是为了节省成本),包括李尔王及其三个女儿、弄人、忠臣肯特、瞎子葛罗斯特、私生子爱德蒙、疯汉爱德佳以及吴兴国自己。吴兴国没有照搬原著故事,而是以京剧、舞蹈、音乐、喜剧、武术等不同形式表现了每个人物各怀的心事与身处的困境。全剧最后一幕,吴兴国跳出剧情,对故事做出评论,宛如演员自我的一番内心独白。
《莎士比亚非洲故事》
首演:2011年 导演:克里斯托弗·瓦里科夫斯基(波兰)
导演截取莎翁悲剧《李尔王》《威尼斯商人》《奥赛罗》中的三个“边缘人”——李尔王、夏洛克和奥赛罗,重新改编与整合。三人所遭受的是现代社会中依然司空见惯的三种歧视——年龄歧视、反犹太主义和种族歧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