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经济新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经济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伊利反击光大证券“唱空”

光大证券研报看空,伊利市值一天蒸发53亿;伊利称研究员对行业了解不深入,看空理由不成立

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讯 (记者李蕾)光大证券“唱空”使得伊利股份市值一日蒸发53亿,针对光大证券“唱空”的研报,伊利股份6月4日做出反击称,光大证券该研究员对乳制品行业了解不深入,看空的三个理由均不成立。与此同时,多家机构昨日发布研报推荐伊利股份,在前日大跌近8%后,伊利股份昨日收涨2.33%。光大证券昨日表示公司对此不作回应。

  遭光大“唱空” 伊利日蒸发53亿

  伊利股份近日“屋漏偏逢连阴雨”,6月3日传出其4家公司落榜换证审查的“乌龙”消息,同日光大证券发布一份“唱空”研报,伊利股价当日大跌近8%。

  光大证券研究员邢庭志6月3日发布研报看空伊利股份,其在研报中称,伊利股份未来5年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实质性冲击,因此给予伊利股份卖出评级,6个月的目标价为22.7元。而在端午节前,伊利股份的收盘价为33.95元,光大证券给出的目标价低于其节前收盘价33%。

  当日伊利股份出现大跌,股价创下半年多来的新低,报收31.32元。公开资料显示,伊利股份总股本20.4亿股,按照昨日每股下跌2.63元计算,伊利股份市值昨日蒸发53.65亿元。

  而据媒体统计,伊利股份为基金重仓股,截至一季度末,共有222只基金重仓伊利股份,共持有5.9亿股,按照每股2.63元的差价计算,222只基金当日浮亏15.49亿元,其中华夏基金旗下18只基金当日浮亏4亿元。

  多家券商发布研报“唱多”伊利

  对于光大证券“唱空”,伊利股份昨日回应称,光大证券的此份报告是因为研究员对乳制品行业了解不深入,看空的三大理由均不成立。

  邢庭志看空伊利的理由主要有三个,首先,低温奶形成了快速增长趋势,对常温奶的替代性已经愈发强烈;其次,常温酸奶将大幅度替代高端常温奶,以光明为代表的行业三大龙头+区域乳业公司全面进入,直接压制常温高端奶伊利经典等;此外,进口液奶冲击国产奶。

  伊利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并不存在产业替代的问题,常温奶更符合目前国内液态奶加工运输等现状,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较难改变。另外,从运输、冷藏等环节成本考虑,进口奶也不可能全面替代国产奶成为增量主力。

  除了回击三个理由外,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表示,各机构对于乳业的发展都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一定差异实属正常。光大证券研究员此前一直专注于白酒领域,可能在思维习惯及数据估值上有一定的操作惯性。乳制品业毕竟存在一定的行业特殊性,“相信时间久了,该研究员对于我们的了解会更加深入”。

  公开资料显示,邢庭志此前为齐鲁证券食品饮料研究员,目前为光大证券研究所食品饮料高级分析师,其于2012年开始以光大证券研究员的身份发表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分析目标为酒类和乳业,酒类占绝大多数。其发布过研报的上市乳企包括伊利股份、光明乳业、贝因美和皇氏乳业。

  昨日,多家券商发布研报“唱多”伊利股份。其中,中信证券、申银万国证券、安信证券、海通证券和宏源证券的评级均为买入,中金证券为推荐,招商证券则表示,伊利股份是迷雾掩盖下的大金矿,因此强烈推荐。

  在此影响下,伊利股份昨日上涨0.73元,报收32.05元。针对上述情况,光大证券相关负责人昨日对新京报表示,公司对此事不作回应。

  光大证券研究员邢庭志6月3日发布研报称,伊利股份未来5年将遭遇低温奶、常温酸奶和进口奶实质性冲击,给予伊利股份卖出评级。

  伊利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并不存在产业替代的问题,常温奶更符合目前国内液态奶加工运输等现状。另外,从运输、冷藏等环节成本考虑,进口奶也不可能全面替代国产奶。

  ■ 相关

  市场质疑研报“配合机构做空”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光大证券出台此研究报告的目的是在配合机构做空。昨日,记者拨通此次看空伊利的报告分析师邢庭志的电话,对方得知记者的身份后挂断了电话。

  “发一篇强烈卖出的研究报告,这的确在业内比较少见。”东北证券分析师周立思表示,种种原因,分析师在给出卖出评级的时候往往是非常谨慎的。周立思表示,目前国内出现“浑水式做空”可能性不大,只需看看该股最近融券的情况便知。按照浑水的模式,在做空报告发布前,需要融券卖空上市公司的股票。

  记者查阅了伊利股份最近半月的融券余额情况发现,在5月6日—6月3日间,伊利股份的融券余额一直稳定在2400万元——2800万元之间,没有出现异常变动。一位私募人士称,目前国内的券源非常稀缺,很难大规模做空一家上市公司。

  “报告里面有合理的部分,但是也有值得推敲的地方。”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说。“放在整个行业来看,伊利股份不见得是最坏的”,王丁棉表示,其他乳业企业包括洋品牌也有产品积压和利润下降的状况。去年受反垄断、口蹄疫、恒天然三大危机,洋品牌也被打得喘不过气来。

  新京报记者 白金坤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