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明天,北京7万高考生将走上考场。他们高考前的最后时光里,有的淡定保持生活节奏,有的依然苦读至凌晨。还有一群特别的高三毕业生,他们或是已经选择了出国等不同道路,或是已经被保送、提前录取。此时的他们,是自信满满,抑或措手不及?无论选择怎样的人生“征程”,如今都已无法改变,唯有收拾起勇气与信念,直面这场命运之战。
普通考生
■ 人物档案
姓名:小安、木蓉、科敏、晓阳(均为化名)
年龄:均为18岁
身份:分别是50中、20中、96中高三毕业生,某高考培训机构学生
“人生可以是多选题”
5月28日,20中的学生木蓉转发了一条关于高考“七要七不要”的微博,配的“表情”是一只健壮的胳膊,以及“加油”两字。
她没有改变凌晨入睡的作息时间,“平常心就好。”儿童节木蓉还发了条微博祝自己“儿童节快乐”,她觉得人生可以是多选题,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
“考不上当个老师也不错”
考试越来越近,木蓉说她没有受到来自高考的压力,依然和同学们打打闹闹。木蓉甚至觉得,高中三年就是这么平平常常,甚至有些“浑浑噩噩”地过来了。
提起高考,高三生晓阳也显得颇为轻松。在报志愿时,一方面坚持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外语相关专业,另一方面为了保底,也填报了首都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因为她已在4月份通过了该校提前测试,只要成绩过线即可录取。
晓阳回忆,她经历了一轮笔试和一轮面试,笔试主要是一些心理测试的选择题,面试都是临场发挥,“根据考官提的问题如实回答就行了”。
她说,当时首师大面试时要求唱一首儿歌。“虽然与高考科目关联不大,但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寻找状态、感受考场氛围的机会。”4月30日,晓阳收到了提前批录取的通知,“心里踏实了些。”
因为这意味着,她可以在填报一批志愿时,选择心仪的外语专业。“运气好就去了,考不上的话当个老师也不错。”离考试还有一周时,晓阳的心态很放松,课余也和木蓉一样,和同学们嬉笑打闹。
考前无压力 考点都不看
端午假期归来,北京市的部分高中为毕业生们举办了高考动员会和毕业典礼,离别的心情似乎让考试的影子远了一些,木蓉将与同学们的合影发到了微博,说“尽管来不及道别,但总还能再见。”
有教师说,大考前的毕业典礼对于学生来说或许是一次情绪的宣泄,96中的科敏拿着老师写给自己的留言信纸,笑得很灿烂。
她连考点都不必看,“就在50中,离家步行10分钟。”科敏表示,考试当天可以踏踏实实地睡到8点起床。
同样不用看考场的还有50中的小安,因为她的考场就在本校。“不紧张,也不焦虑。”5日中午早早出现在食堂等待开饭的她很平静,高考前的生活维持着一如既往的节奏,寄宿生们按规定的作息时间自习、吃饭、休息,饭桌前小安没忘了招呼班主任一起坐。
谈起小安,任课老师很自豪,“她是我们的才女。”老师对小安的成绩很有信心。但小安没有报考北京的学校,而是南开大学,“同等分数下,能考上的学校中,这所更有名。”
虽然嘴上说没压力,但高考前木蓉还有一件事要做——等待一个专门发布星座运势的微博账号更新。“想给自己增添点好运气,但她相信高考不是命运的终结。”
100来天的时候感觉有些紧张,现在已经很平和了,每天看点题保持感觉,高考也就这样过去了。 ——小安
■ 人物档案
非京籍生
姓名:刘一夫
年龄:18岁
身份:石景山礼文中学高三毕业生
录取学校: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校
幸运撞上异地高考开放首年
刘一夫暑假要比其他参加高考的“小伙伴”长两个月。对这名18岁河北承德少年而言,由于非北京户籍,近三年以来,他和家人始终担忧在哪高考的问题。幸运的是,今年北京首次允许非京籍考生报考,目前他已被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校录取。
一岁来京的“河北人”
刘一夫的老家在河北承德,不到一岁时,他就跟着来京工作的父母住在了石景山。如今已在京生活了17年的刘一夫,不论打扮,还是说话腔调、生活习惯,都是个地道的“小北京”。
“我对北京比河北熟多了。”刘一夫说,在他心中,石景山更像他的家。小学、初中、高中,他都活动在北京这片最西边的城区。
刘一夫表示,自己虽然户口本上的籍贯一栏填的不是北京,但他一直认为自己和同学没什么两样,同学们都对他也充满认同感。
怕异地高考曾研读河北教材
3年前,“高考”这个名词开始像夕阳缓慢斜下来的影子,愈发清晰地浮现在刘一夫面前。他开始意识到由于自己的籍贯,高考会比小伙伴们更多一层“麻烦”。
回老家时,刘一夫特别打听了在河北高考的情况。他还找来河北的高中课本,研读教材上的知识点,发现“他们学得比北京要更深、更难”。
刘一夫和父母开始焦虑,担心以他在北京的学习程度,回河北高考会吃亏。“也没办法。要不然就先花点钱上私立大学。”刘一夫和父母交换了这样的意见。
提前两个月完成高考“征程”
没想到一上高三,北京异地高考的新政便出台了。“深深地松了口气。”“惊魂初定”的刘一夫觉得自己很幸运,赶上了异地高考“曙光初绽”的头一年。
今年3月,刘一夫报考了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感觉这个学校好进,而且专业比较喜欢。”刘一夫把参加提前招生的26所学校浏览了个遍,最后选择了该校。“语文英语是会考成绩B以上,免笔试,报的专业不需要数学。”随后他参加了学校面试,他记得老师问了他“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等问题。
如今,在刘一夫脑海里,所有和高考相关的情节,像一场梦境般迅速地滑过。但有一个日期他记得非常清楚——4月5日,那是他被学校正式录取的日子,这也意味着他提前完成了高考的“征程”。
不过,他还惦念着备考的同学们。“他们现在也放假了,自己在家复习呢。”不少同学都对他表示了羡慕之情——觉得高考冲刺这段日子实在太“虐”了。
受政策所限,刘一夫今年只能报考高职,但在他的求学规划中,“续本”还是必须要过的一关。“毕业之后希望再多学一点东西。”
希望北京的异地高考政策能够越来越完善。希望今后和我一样在北京生长的外地户籍孩子,能够有更方便的高考途径,并有更多的选择。毕竟受的教育、学的教材各地都不同,不放开异地高考,学生要多受很多的苦。 ——刘一夫
出国学生
■ 人物档案
姓名:孔祥辰
年龄:18岁
身份:北京潞河国际教育学园高三毕业生
录取学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初三就决定高中毕业要留学
同龄人苦战高考时,通州区潞河国际教育学园的孔祥辰已手握9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即将成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Steve。这条通往大洋彼岸的道路,将满18岁的孔祥辰已走了三年。
父母“启蒙”迈上留学路
孔祥辰的生日是7月4日,正好是美国独立日。在他童年的记忆里,英语是电脑游戏上的start,是极品飞车里的accelerate。但一直到15岁,还是北京理工附中一名初三生的他,都感觉美国的土地离自己很遥远。
孔祥辰的爸爸长期在国外工作。初三毕业前的春节,爸爸向他提议,高中能否报考北京潞河国际教育学园,大学到国外就读。
“第一反应是不可能,去国外念书,天天说英语,和当时的生活距离太遥远了。”后来,孔祥辰去“考察”了下学校,感觉很有趣——一个年级只有八九十人,英文授课,学生到高二高三可以选修,和“传统”高中很不一样。在父母鼓励下,15岁的孔祥辰开始迈向国外留学的道路。
美国读完高二不再怕留学
孔祥辰高一寒假,潞河国际教育学园和美国的一所高中有交流项目,他被交换到美国学习了两周。随后,他又在美国念了高二。在那个学校里,只有他一个中国孩子。
一天孔祥辰发烧了,早上起来糊里糊涂地喊“妈”,之后发觉不对。“没有人再和你说中文了。”
一年后,他的语言能力突飞猛进。高一上学期,孔祥辰第一次的托福成绩是50分,比及格线72分还低不少。高二回国后的暑假,他的托福考了98分,成绩几乎翻了一倍。
除了语言,孔祥辰感受最深的是美国课堂的氛围。孔祥辰的课表上有政治、神学、统计,文学等,“像政治课,大家会在课堂上热议对无人机、婚前性行为等话题的看法,最后写成论文。而中国更多的是单向授课,照着课本留作业。”
这一年,孔祥辰对美国生活不再恐惧。他觉得美国的学校和之前想象得一点也不同。以前他以为美国中学都是吸毒、打架、喝酒、开party,而他所读的美国高中,说一次脏话都要扣分。
9所美国大学发来offer
报考大学时,孔祥辰查询了美国各个大学的专业、综合排名,最后筛选了16所学校。5月初,他申请的学校offer接连飞来。一天上课,妈妈短信告诉他,收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offer,这是他心仪的学校。“当时连课都顾不得上了,蹦着出了教室。”
此外,孔祥辰还得到了康涅狄格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等9所大学的offer。他觉得,留学这条路选对了。
在其他考生都在备战高考时,孔祥辰的签证已经就绪,8月中旬,他将远赴美国。
如果我不出国,这今后两天可能会决定我的一生,我觉得用这样的考试评价一个人的能力有些片面。 ——孔祥辰
A10版-A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温薷黄颖 实习生 章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