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书评周刊·榜单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5:书评周刊·榜单
上一篇

解读历史的新可能

2014年06月0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榜书解析】

  对于我这样一个酷爱《拯救大兵瑞恩》、学文出身的小职员来说,打开《1944:腾冲之围》有一个漫长的过程。2009年,当军事编辑出身的民间军史超级粉丝余戈推出他的成名之作《1944:松山战役笔记》时,我还没太把它当回事。在书店翻了翻,感觉就是对自己不太熟悉的一场著名战役的史料梳理,其间加上一些文学化描摹和战史文本常有的“煽情”:通过细节再度诠释战争可以使人疯狂和英勇到何种程度,当然也在客观上起到“正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正面表现”的作用。但是,总感觉它没有多少创见,因为这些我早就知道了,多一本少一本只是量上的积累。

  6月2日,我忽然在媒体上看到6月1日有关崔永元作为嘉宾参加在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举行的《1944:腾冲之围》新书首发式,他称此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感情色彩”。我立即掏出手机下单。理由也简单:我是崔永元所代表的价值观的铁杆粉丝。

  老实讲,等第二天一早从快递员手中接过书,我还是略有失望。粗粗翻过之后,没觉得它比《1944:松山战役笔记》有更为本质的突破,甚至感觉它仍然还有“笔记”式的半成品特色。

  在这部厚达八百多页的大作中,基本由两种内容组成,一是基于各种史料的引用、转述和改写文字,二是出自作者的纪录片稿本式的串场词。严格来说,它的主体是史料的高级“拼贴”。但是,它也不是历史文学,因为其中所写细节,哪怕是一句骂人的话都是有具体的出处。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不但使用了大量以“文史资料选辑”为主体的公开发表的底层史料,披露了“第五十四军腾冲作战机密日记”等未刊独家史料,加之基于田野调查而得到的丰富的感性遗存,从而构建出中国现代出版意义上的非虚构历史著作新标志。

  《1944:腾冲之围》开启了通俗战史写作的新向度,不仅是因为它倡导的“微观战史”概念,它给当前普通公民的更大启发是:开放的社会已经给每一个的知识人提供了重新解读历史的可能。我很庆幸作者的主流媒体从业身份没有限制这本书的客观描述。就凭它强调的“战争能力是一个民族的元实力”这一有点偏执的观点,它甚至可以被认为是继吴思《潜规则》之后中国非专业学者新的思想贡献。□公权

  新京报书香榜数据由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涵芬楼书店、三联韬奋书店、万圣书园、开卷公司、亚马逊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北发图书网等提供。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