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忠萍是土生土长的“一师附小”人。33年前,师范学校一毕业,她就踏进了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大门。一师附小坚持28年的“快乐教育”教改实验,张忠萍最初是参与人,现在是总指挥。
这些年,有关“刻苦学习”与“快乐教育”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对此,已担任了15年校长的张忠萍并无意争辩,因为在她看来,“快乐教育”并不是否定刻苦学习,两者并不矛盾。“快乐的学校一定是充满爱心的、促进学习的大家庭;快乐的学校一定是老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的大舞台。”
大队辅导员转型班主任
1981年7月,张忠萍从北京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来到一师附小。没料到,她的第一个岗位是大队辅导员。“我当时想,当老师就应该站在三尺讲台,和孩子们朝夕相处。让我当大队辅导员,我一时找不到感觉。”
一年后,在自己的争取下,张忠萍如愿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并兼做班主任带班。
搭上“快乐教育”改革大船
刚入行的张忠萍抓紧一切时间钻研教材,教学上提高迅速。但她还是感到,不少学生的精神状态并不好,还会出现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她感到很恼火,有时就会批评责备学生,但这似乎也并不是非常奏效。
就在她处在困惑中时,1986年,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校园生活单调、师生关系紧张的“三苦”现象,一师附小在北京率先提出了“快乐教育”改革,年轻的张忠萍搭上了这艘改革大船。
当时学校明确提出,要给学生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与家长配合创设愉快的家庭环境,开展“愉快的周末”活动,并在一个年级进行实验。1988年,“快乐教育”在全校整体实施。之后,北京市开始在全市推广“快乐教育”,一师附小作为先行校将自己的经验传播到其他学校中。
那段时间,课堂上,张忠萍提倡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表达独到的见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己的主人。同时,这样的思想也被迁移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那时,她的学生中有个叫小亮的男生很淘气,被同学戏称为“捣乱大王”。一次下课,她发现学生都围在他的课桌旁。走近一看,原来桌子上摆了一大堆用橡皮泥捏成的小人、小动物,活灵活现,而它们都出自小亮之手。“太棒了!”她立即把那些小人、小动物“请”到讲台上,让全班同学欣赏,然后又把它们放在“学习之角”展出。
这一轮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突如其来”的肯定,在小亮身上发生了神奇的效果。从此,他开始遵守纪律,遇到不懂的问题还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就像变了个人。
张忠萍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开启他们学习做人、学习新知与提高能力的钥匙就应该是不同的。
自由选修让孩子快乐发展
1999年,37岁的张忠萍走上校长岗位。当时,社会上对“快乐教育”是否真正适应学生发展,是否与刻苦学习相悖,存在不少争论。
张忠萍上任后,提出了“快乐教育是以儿童快乐发展为本的教育”。她认为,小学阶段实施“快乐教育”要从培养学习兴趣入手。
之后,学校陆续开设了民族工艺、新闻播报、泥塑、茶艺、武术、经典诵读等50多门校本必修与选修课程,还成立若干学生社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以“点菜”方式选择选修课,凭兴趣竞聘社团“一把手”,上选修课则打破班级、年级的限制。
对于学生个人的兴趣,学校更是非常鼓励。张忠萍说,学校三年级有个学生,酷爱创作小说,之前就已写了两本科幻小说《光影迷城》、《钢铁世界》。学校发现这个学生的特长后,在午间休息时段,特别安排了“小说播讲”时段,播放这个同学创作的小说。
老师要率先“快乐工作”
张忠萍笑称,做校长前,自己几乎把学校所有岗位都走了一遍,教导主任、科研主任、德育主任、总务主任,她都干过,所以对哪个部门的工作都“门清儿”。
这些经历让张忠萍深知:“学校办学最‘根’的地方是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前提是,必须让老师先‘快乐工作’”。
琢磨如何让老师先“快乐”,成为张忠萍上任后的一项重点工作。在她看来,每个人都很重要,都有潜能,都能带来变化。关心、尊重每一位教师,努力促进每一位教师成长,是她多年来的行动。
十几年来,她除了坚持在青年教师中进行“快乐杯”教学技能展示和课堂教学展示,开展“快乐教育”课题研究活动外,更为有特长的教师开设校本课程,为优秀教师出书、举办教学实践分享交流会。同时,一师附小还有教师读书分享会,快乐论坛,教师俱乐部等,让教师修养身心,放飞梦想。
“发现教师的特长,让教师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那么,教师的幸福指数就会得到提升。”张忠萍说,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意识地培养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校长语录
“快乐教育”绝不仅仅是总让学生轻轻松松,而是让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张忠萍
■ 对话
用一百种语言表扬每一位学生
新京报:“快乐教育”是学校的特色,我们如何把快乐带给学生?
张忠萍:我们提出,教师对学生的爱体现在“严慈相济、情理相融”的真情互动中,体现在“用一百种语言表扬每一位学生,用一百种方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教育艺术中。
新京报:现在正是招生季,很多家长又在四处为孩子上名校奔走。你认为,这种择校有必要吗?
张忠萍:适合自己的学校更重要。小学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阶段,这个基础是着眼于学生做人的基础,为学生持续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等。
新京报:每所学校都能做到为学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吗?
张忠萍: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近几年实行的学区制,学校之前有了很多互动,也在逐渐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新京报:目前东城区已经划分成好几个学区制,我们学校在学区里起的作用是什么?
张忠萍:我们所在的天坛——永定门学区已经成立两年时间了,学校在这个学区里是“龙头校”。实行学区制这几年,学校之间有了更多的分享,各个学校的老师在一起备课、研究问题,大家互相听课,实现着共同成长。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杜丁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