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6:旅游周刊·活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6:旅游周刊·活动

像康巴人一样热爱生活(3)

《新京报》青年大学生“甘孜州文化体验游”圆满结束

2014年06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施维跟当地姑娘学跳舞。
大学生抵达甘孜开始文化体验游。
大学生学习包“团结包子”。

  (上接D15版)

  练舞

  跳康巴舞,感染快乐张力

  文化的表征莫过于人,刚毅豪放、豪爽乐观,用来形容康巴人性格特征中的力量,也体现在飞扬潇洒的舞蹈之中,感受康巴文化是本次甘孜州文化体验游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体验到了巴塘弦子舞、甘孜踢踏舞中饱含热情的张力。

  巴塘的亚索节上,男女老少跳起了巴塘弦子舞。跳弦子舞没有固定的场所,只要是平坦的地方都可以,广场、院坝、房顶,每逢佳节、喜事或者重大集会,男女老少都加入到弦子舞的舞场。男人拉弦子,女人舞动长袖,男人热情豪迈,女人优雅中有几分俏皮,各自排成一半围成圈,不断地重复同词对唱。

  随着弦子节奏的变化,歌声舞姿也随之变化,开始时速度缓慢,随着内容发展而加快,以急速旋转的舞步进入高潮。来自北京的大学生,现场学习起巴塘弦子舞并不容易,慢的时候还能够记住要“顺手顺脚”,急速旋转的时候总是跟不上节拍,惹得草地上围观的人不停拍手大笑。只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施维有舞蹈功底,无论是巴塘弦子舞还是甘孜踢踏舞,跳起来都有模有样。

  性格热烈的康巴人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在甘孜州各个县城的中心广场上,入夜时总是能够看到人们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不同的是,甘孜州的广场舞最后大家一般都汇聚成一个圈或者男女对唱的两个圈,踏歌而行,团团圆圆,在甘孜,我们一群人如果赶上了广场舞,也自动加入欢跳的队伍,快乐总是那么容易被感染。

  ■ 花絮

  那姆,心爱的姑娘

  在稻城,我们遇到了藏族姑娘那姆。那姆讲起她17岁跟着父母、弟弟,舅舅和表妹六个人,牵着两匹马连转三座神山的经历,一共用了六天时间,“经常是这个垭口还在下着雪,连着的垭口就是大太阳,有时候我身体的左边在雨里,身体的右边在太阳下。”那姆拍着手欢呼着,“你知道吗,我被彩虹照过,我就站在彩虹下面,彩虹穿过了我。”有时候山路特别陡峭,爸爸在前面牵着马,那姆托着马的屁股,以防它摔下山崖。“小时候,家门口的河边特别清亮,玩会儿水,找一块大石头,躺在上面晒干屁股……”美好的姑娘总是让人心生欢喜。本次文化体验游队伍里的刘栩昊,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他对那姆念念不忘,一路上都在唠叨“那姆,那姆,我心爱的姑娘……”

  如果自己来,待在客栈刷微信?

  318、317国道穿过的甘孜州路上,沿路都能看到很多骑行者,其中很多是大学生,算是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一路上的客栈也不少,很多客栈上都写着,免费wifi,几乎是所有客栈的标配。

  喜欢背包旅行的刘泽众清楚,这片处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川藏线从横断山区起伏错落的高山峡谷中通过,甘孜段是描绘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中的灵魂篇章。深入藏区腹地,浏览美景,也触摸藏区人文脉络。

  一路上,和同学们聊到这次甘孜文化体验游。甘孜太大,太丰富,几乎每个县的建筑风格都不一样……要在规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体验甘孜文化,所以活动的编排相对密集,我们看到了藏文书写、巴塘索亚节等特色项目,大家还一起包“团结包子”……

  有的大学生开玩笑说,如果我们自己背包来旅行,可能很多的时间是——停在有wifi的客栈里发微信刷微博了。

  刘泽众(北京大学):十一天十夜的旅程,到访甘孜州的七个县市。在稻城,降落在世界上最高的民用机场;在阿西,跟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学习土陶制作;在亚丁,终于站在期待已久的神山面前;在德格,第一次学习藏文书法,亲手在印经院里印制祈福经文;在甘孜,深受热情奔放的踢踏舞的感染……这一路有太多难得的经历。

  赵丁(中国政法大学):辗转阿西村,感受学习古老传承土陶的制作,邂逅骑马的康巴少年次珍,短暂的友谊在这天开始,拉近了我与这片土地的联系,也陪伴我走过随后的十天,当然还有可爱的导游那姆,让随行的人们都倾心向往。

  施维(中国传媒大学):在有着塞上小江南之称的巴塘县的龙王塘,恰逢当地的亚索节,就是一个迎接夏天到来的节日,附近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巴楚河边白塔下的空地上,扎起荫棚表演藏戏和巴塘弦子。我们加入其中,笨手笨脚地模仿着他们的动作,笑料百出。教我跳舞的当地姑娘,伸手帮我摘下头发上的柳絮,说:“你其实跳得挺好的,挺像我们藏族女孩子的。”她用手拨弄着我的头发说:“你的头发好长啊,真好看,真羡慕你。”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