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
回收、清运、中转、焚烧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垃圾处理链条,以焚烧为最终目标,分类在任何环节都相当重要,而分类应在垃圾回收处理的各环节同步进行。
杭州“5·10事件”已趋平息,但它引发的对“垃圾围城”难题的思考,却并未画上句点。近日广州提出要创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自然也是“垃圾围城”语境下的举措宣示。
应看到,时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垃圾产生量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1.71亿吨,比2011年增长了700万吨,其增速堪称迅猛。它带来的,是许多城市垃圾处理厂超负荷运转,设施能力不足问题愈发凸显。
对这一难题,业界已不乏共识,即要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而首当其冲的,是做好垃圾分类。广州对垃圾分类倍加重视,正源于此。实质上,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从2000年就已开始,遗憾的是,它至今收效甚微。
从试点进行的情况看,初期大部分居民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热情都很高。但这种热情通常难持续很久,原因有三点:一是缺乏明确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及相应的垃圾回收装置,至今很多地方垃圾分类标准都不一样,有的分成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有的地方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而马路上、公共场合随处可见的垃圾回收桶大部分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直接导致居民不知如何投放;二是很多地方垃圾清运和中转环节,把本来已分好类的垃圾又混合在一起,这也挫伤了许多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三是垃圾终端处理上,很多城市仍采取填埋的方式,这对垃圾分类并没要求,也影响了源头分类。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垃圾填埋的土地瓶颈显现,垃圾焚烧是未来的趋势,而对焚烧来说,垃圾分类是大前提。
就此而言,回收、清运、中转、焚烧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垃圾处理链条,以焚烧为最终目标,分类在任何环节都相当重要,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其他几个环节的分类便意义寥寥。所以分类应在垃圾回收处理的各环节同步进行。
在终端的垃圾焚烧环节,技术已不是问题,焚烧的效果关键看垃圾分类的情况。很多城市出现对垃圾焚烧厂项目的抵制,根源还在于垃圾不分类焚烧产生的环境污染。
垃圾清运和中转也是个容易被忽视但相当重要的环节,现在的混运与中转,一方面打消了源头垃圾分类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使垃圾焚烧变得困难。因此,在运输环节,配备垃圾分类运输车,在中转环节,改造中转站,都是紧迫的工作。
处理好终端和中端环节,垃圾源头回收的努力将变得更有成效。首先要设立简单、易懂、易记、易操作的一般性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并配置以相应的分类回收垃圾桶;其次要开展大规模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举行各种生活垃圾分类的知识普及活动,把垃圾分类的理念和知识引进到小学课堂,举行针对环卫工人的垃圾分类培训,最后要加强监督,对不按要求投放垃圾的行为可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要做好这三个环节,并不是件轻松事,在人力和资金上,都要不小的投入。地方政府要打破以往大包大揽处理城市垃圾的做法,制定好垃圾分类的标准和知识的普及,广泛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激励引导,同时做好监督,而在其他环节,则可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尤其是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上,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说到底,垃圾处理是项系统工程,而解决垃圾围城,也需要政府下决心和系统性施策。
□钟笃粮(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