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六成受访者:
2014年高考已落幕,但围绕江西“夺刀考生”柳艳兵际遇的讨论,仍未消停。他是否该被保送,一时成热议话题;包括清华在内的多所高校,则表态愿提供帮助。在此问题上公众怎么看?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优数咨询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
【旁边评论】
“夺刀考生”留下的考题
“夺刀考生”该不该被破格录取?可以说,时至如今,这道“题”在舆论场中都没个标准答案:有人觉得,柳艳兵可以被免试保送,一者鼓励善举,二者教育评价体系就该摆脱“分数至上”;也有人觉得,对其破格录取,会制造新的不公……当然,从“京报调查”结果看,同意保送的人明显居多。
毫无疑问,考生夺刀救人错失高考,是个小概率事件,但附着其上的价值讨论,却可超越个案反思,由其延伸出的公共议题,也多少有些反思教育时弊的意味:譬如教育公平的内涵、人才遴选的价值取向、高校自主招生的权限、破格录取的程序规范……在此前提下,“夺刀考生”的命运去向,也是教育向度的微观投射。如何既不让见义勇为者吃亏,也不损害公平,其实也考验着社会的破题能力。
新京报评论员 佘宗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