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经济学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经济学人

温彬:利率市场化推动银行业二次转型(1)

其认为,“二次转型”的方向是多层次、差异化、错位竞争的银行体系,满足不同类别客户需要

2014年06月17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温彬 经济学博士,研究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主管,《国际金融研究》杂志副主编。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 核心观点

  当前深化金融领域改革的核心要素是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金融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对中国银行业来说,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加快“二次转型”已时不我待。

  大型银行应向综合金融集团迈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设专业银行,提升比较优势;小型银行做精做细社区银行业务。中国需要多层次、差异化、错位竞争的银行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别客户发展的需要,这是银行业“二次转型”的方向。

  中国银行业告别黄金时代

  新京报:你最近主要关注什么?

  温彬:就金融领域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不仅给银行业的发展转型带来挑战,而且对宏观经济也会造成不确定性。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过去十年的金融业改革,这一轮改革的核心是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银行业纷纷股改上市,中国银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新京报:中国银行业的黄金十年原因何在?你怎么评价中国银行业的业绩?

  温彬:这首先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银行业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其次,股份制改革使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风险管理水平也显著提高。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银行业高盈利能力主要来自两个途径:一是规模扩张。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151万亿元,较2003年末增长了4.39倍;二是稳定的净利差。由于存在利率管制,银行业的平均净利差多年来保持在3%左右。

  新京报:那你如何看待未来十年银行业的发展?

  温彬:对中国银行业来说,未来十年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十年。一是,我国经济增速已从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资本协议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监管要求的提高,银行业凭借资产规模扩张就能盈利的时代已经结束。

  二是,自2003年商业银行股改以来,中国银行业尚未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目前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9个季度反弹,如何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对所有银行都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考验。

  三是,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带来挑战,国有银行与民营银行、传统金融与新金融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迫切要求中国银行业进行“二次转型”。

  借鉴美国经验,明确“二次转型”方向

  新京报:今年两会的时候,央行行长周小川说,大概一两年,就能完成利率市场化。你觉得银行都准备好了吗?

  温彬:我国利率市场化已走过了18年,仅剩取消存款利率上限这最后一步。利率市场化是中国经济金融转型的核心要素之一,不能因为银行没有准备好而放慢脚步,银行经营战略和行为的转变是倒逼出来的。

  近几年,大多数银行的董事会和管理层非常重视利率市场化的应对工作。但是,我国正在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比欧美和日本当前的情况更加复杂,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遇上了互联网金融,它作为一个搅局者实际上起了一个加速器的作用。我国银行业不仅要面对发达国家当年“金融脱媒”的挑战,更要面对当今“技术脱媒”的挑战。

  新京报: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美、日等发达国家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

  温彬:美国和日本基本上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利率市场化,总的来看,美国银行业应对比较成功,而日本则留下不少教训。

  美国银行业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时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资产负债表重构。“金融脱媒”使银行中介作用下降,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创新产品增加主动负债比重,尽管资金成本有所上升,但通过增加中小企业贷款、住房按揭贷款、信用卡贷款、消费贷款等具备议价能力的贷款比重,仍保证了一定的利差水平。

  二是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当时《巴塞尔协议I》还未出台,银行通过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扩张,如信用承诺、金融衍生品交易等有效地对冲了利率市场化对表内业务的影响。

  三是积极开展混业经营,发展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这为商业银行开辟了新的盈利空间。

  可以说,美国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美国金融监管不断放松、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阶段。

  新京报:那日本呢?

  温彬:当时,日本也出现了“金融脱媒”,不过仅体现在大企业贷款的“脱媒”,而日本国民偏爱储蓄的习惯使银行的负债并未受到资本市场发展的影响。源源不断的储蓄使日本银行业资产负债表急速扩张,银行在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的同时,在土地和房地产贷款方面的规模越来越大。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银行业资产规模超过欧美位居世界前列,但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日本银行业也从此一蹶不振。

  新京报:我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

  温彬: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了,经济基础、监管规则、技术革命等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当时发展表外业务就没有太多限制,但目前《巴塞尔协议III》就通过杠杆率等指标约束了银行业表外业务的扩张。不过,对当前中国银行业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比如:发展存单(CD)提高银行主动负债能力应对存款分流。去年末我国部分试点银行开始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同业存单(NCD),预计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到对企业和居民发行。又比如:前几年大银行给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都不高,随着大企业更多地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开始由“要我贷”向“我要贷”转变。

  虽然我国仍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但已有不少大银行拥有了证券、保险、基金、租赁甚至信托等牌照,综合经营以及大资管都为银行改善业务结构、提高盈利水平创造了条件。

  新京报:面对利率市场化,你认为商业银行应该如何进行二次转型?

  温彬:目前,大、中、小各类规模的银行都提出发展中小企业,认为可以通过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定价来应对资金成本上升造成的净息差减少的压力。这种客户结构调整一边倒的转型思路与利率市场化的要求背道而驰。

  我认为,大型银行应向综合金融集团迈进,走“综合化、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道路,更多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将来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具有更大空间。股份制商业银行建设以某一项业务为特长的专业银行,比如私人银行、小微信贷、资金交易等业务,提升比较优势。小型银行可凭借灵活机动和社区信息优势,做精做细社区银行业务。中国需要多层次、差异化、错位竞争的银行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别客户发展的需要,这是银行业“二次转型”的方向。

  互联网金融加速利率市场化

  新京报:你刚才提到,中国的利率市场化遭遇互联网金融,变得更加复杂,是不是说互联网金融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温彬:在我国,由于股市长期低迷,资本市场发展对银行“脱媒”的冲击相对渐进和缓和。而当利率市场化遇上互联网金融,其影响呈现加速度。

  目前,对互联网金融拥护和质疑的声音都很大,究竟是先发展再规范还是在规范中发展应取决于互联网嫁接的对象。互联网其实更像是一个渠道,在“渠道为王”的时代,互联网就具有了超强的能力。它可以和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进行嫁接,于是便出现了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房地产、互联网旅游等等。因此,除需要对互联网本身的规范外,对于与之嫁接的对象自然也要接受相关行业的规则。

  新京报:之前关于“余额宝”也有一场大论战,说是银行的“吸血鬼”,不仅没有任何创新,反而推高了社会融资成本,你怎么看?

  温彬: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正是放松利率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对银行最显著的冲击是导致银行活期存款加速市场化定价。

  (下转B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