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形象负面清单”并非省份“负面排名”

2014年06月1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 专栏

  《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中的“负面清单”,不是搞省份负面排名,而是提出在转型期全面优化社会治理的方向。

  日前,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2013~2014》对全国省份形象危机程度进行了排名,年度名次并非重点;而该蓝皮书真正的价值是两方面的社会贡献:一是提供了风险社会中“负面清单”式的风险管理创新,二是提出了在转型期“由外而内”的社会治理的优化导向。

  “负面清单”式的风险管理貌似“揭丑”,但实质上是通过明确指出需要规避的问题来切实推动实际部门的风险管理。该蓝皮书2014版的省份形象危机的研究绘制出了由公共安全“危”、社会秩序“乱”、生态环境“脏”、公共服务“难”、官员素质“差”五大领域下24类风险项与55个风险要素的“风险地图”。其实质就是各省份在当前社会服务管理中的“负面清单”,可以对应地开展风险管理创新。

  研究表明:省份形象危机目前处于高发态势,五大风险领域中各个风险项和风险要素相互交织,导致形象危机易发、高发;再者,省份形象危机具有“窗口效应”,形象危机的高危领域多分布在“窗口”行业或直面群众的职业,如校园、医疗、民政工作、银行保险证券和贴近群众的基层官员;此外,它还具有“后台效应”,属地公共服务部门多、媒体多且流动人口数量大,构成“后台”问题,导致形象危机的概率也高。

  可喜的是,通过该蓝皮书2014版与2012版的对比,可以发现,省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风险防范和问题处置能力,已有大幅度提升。

  应看到,在转型期“由外而内”的社会治理的优化导向,在新媒体时代既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也是真正实现长治久安的必然路径。该蓝皮书正是通过“形象危机”的视角,引入并倡导“由外而内”导向的社会治理改进。

  蓝皮书一方面做了形象的“社会责任研判”,另一方面也给各省指出工作改进的指南。这也指向了转型期社会的需要:外在的形象危机本可总结为社会治理的风险要素和风险规律,而政府快速回应、迅速处理问题和弥补制度漏洞,则是责任政府的重要体现。

  “负面清单”式风险管理,也是对民众诉求的珍视。民众作为外部评委,常会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从衣食住行等具体方面来衡量社会服务管理的优劣。因此,社会治理必然趋势是把“后台”的委办局分工,围绕公众的生命周期进行整合,在“前台”提供真正以公民为中心的服务;一方面把握民众的厌恶规律,积极规避社会风险,另一方面了解民众的喜好倾向,切实提升服务管理水准。

  而站在建构社会治理良性结构的层面看,“负面清单”也很有必要:它不仅是“揭丑”,更是外部有序参与社会风险的识别、正当诉求的表达,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尽量满足民众合理的短期需求,尽快让社会管理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再向人性化的阶段迈进。而蓝皮书,就从外部视角倡导改进内在问题的尝试,也提倡有序参与前提下的共同治理。

  说到底,社科院蓝皮书《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的“负面清单”,真实意图并非是省份的负面排名,而是提出在转型期全面优化社会治理的方法和方向。

  □唐钧(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形象危机应对研究报告》主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