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文化新闻·艺术家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文化新闻·艺术家

英国知名剧作家来华与中国演员做工作坊,接受新京报专访谈50多年戏剧人生与争议

爱德华·邦德 戏剧比现实更真实(2)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邦德的《李尔》首演因血腥场面招致诸多争议。图为2005年版剧照,英国演员帕特里克·戈弗雷饰演李尔王。
爱德华·邦德执笔为安东尼奥尼1966年的电影《放大》写了英文台词。

  (上接C14版)

  “曾经有个演员对我说,可是我想展示的是角色的灵魂。实际上我没兴趣去表现一个人的想法和意愿,我想展示的只是境遇本身”。

  主题

  避开暴力,很难去写这个世界

  邦德的作品大多取材自真实事件,他阅读大众媒体,尤其是从战地通讯中汲取灵感。他还有过不少改编、重构文学经典的作品,如《李尔》、《弄臣》等。但他的所有作品,都无一例外笼罩在暴力这个主题之下。剧作《李尔》中,莎翁笔下的悲剧英雄李尔王成了一个打着善行旗号,实则滥用职权的暴君,政权被大女儿和二女儿推翻,最后小女儿科迪莉亚与情人木匠发动起义夺权——然而他们也依然重蹈了父亲和姐姐们施行暴政的覆辙。剧中一系列枪杀、强奸、挖眼球、割舌头等血腥场面招致了诸多争议。

  “你随便打开电视就会看到一个人赢得了一个奖,你换台就会看到一个持枪的人,再换一台就是施瓦辛格正在开枪扫射”。在邦德看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暴力的世界,你无需直接接触,就能够从大众媒介里看到和听到暴力的存在。“如果避开暴力,你很难去写这个世界,这是个很自然的主题”。

  邦德的作品中,暴力场面是人物遭遇到的极端境遇,“境遇”也是解读邦德作品的一个关键词。他认为戏剧运用虚构,把人性带到一个极端的境遇中,是为了能更近距离地看清现实。“所以某种程度上,戏剧比现实更真实”。

  也因此,演出邦德作品对一些演员而言容易产生挫败感。因为他不为特定的演员写作,而是将戏剧建构在一个个境遇之中,运用角色让演员理解他们身处的境遇,并从中获得能量。“曾经有个演员对我说,可是我想展示的是角色的灵魂。实际上我没兴趣去表现一个人的想法和意愿,我想展示的只是境遇本身”。

  个性

  我是个特别会说“不”的人

  在英国剧坛,爱德华·邦德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坏名声:最难搞的剧作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威廉·加斯基尔的领导下,邦德曾与皇家宫廷剧院度过一段“蜜月期”。加斯基尔导演了邦德的大多数作品,这个年轻剧作家也逐渐名声大噪。可惜好景不长,1973年在执导了《海》以后,加斯基尔离开了剧院,邦德的剧本开始由剧院的新任艺术总监接手。“我非常震惊,这个人完全不会导戏,他不懂怎么读剧本,也不会排练。那个剧院对我而言就像家一样,这个人却完全不懂,我真的生气了”。邦德的不满主要来自导演对于剧作的不理解,以及对暴力场面的过分渲染,导致了整部戏看起来就像“惊悚秀”。“那些戏演了以后,我就开始有了不好的名声,我成了邪恶的剧作家。很多人说我的戏是他们看过最差的戏”。

  如今回想起来,邦德说,那是他允许自己最后一次发火。此后尽管也频频在排练中离场,他却直言自己“根本不介意”。“我知道这戏该怎么排,我也见过很好的版本,但现在这个版本是很无聊的。老实说,这事儿时常在我身上发生,我是个特别会说‘不’的人,没法忍我就走了,由着他们去随心所欲地弄”。耿直的个性让邦德背上“难以合作”的恶名,但他说,自己从不对导演和演员发火,离场已是他所能做的最大的妥协。“如果你对导演和演员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那就等于是质疑他们的工作。这个导演也许为他的工作付出了一生,你这样说是不对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邦德开始执导自己的剧本,在皇家宫廷剧院和英国国家剧院接连导演了几部新作。也是从那时起,他与剧院的矛盾日益尖锐,不断有演员抱怨他的导演方式“独裁、抽象、不切实际”。

  而邦德则将英国主流剧坛过于在意剧场效果的娱乐化、商业化倾向视若眼中钉。他对时下流行的所谓“剧场艺术”(theatre art,更在乎戏剧的整体效果)也嗤之以鼻,抨击“那些全是假的”。甚至一度,他都拒绝伦敦的剧院排演他的作品,而只授权伯明翰的教育剧场Big Brum演出他为十多岁小观众写的戏。

  电影

  奥逊·威尔斯说“别去好莱坞”

  “在过去25年,我从未感到剧场像现在这么糟,导演们就是在为市场制造一个个商品,目的都是为了拿去卖。如果你的戏在英国国家剧院上演,你会希望戏能被百老汇搬演,被好莱坞改成电影。”实际上,早年间邦德也曾受邀为大银幕写作。“我年轻时写过电影剧本,最终都被改动得太大,与我所想相去甚远,所以不再做了”。他的抽屉里至今还放着两个被好莱坞退稿的剧本,即便所有看过它的人都确信“那是两部杰作”。

  临近采访的尾声,这个有关电影的话题突然勾起了邦德一个久远的回忆。“我年轻时曾在皇家宫廷剧院学习写作。当时,奥逊·威尔斯也在那儿导一个戏。艺术总监对我说,你最好来看看他的排练。那时我还从未看过戏剧的排练是什么样的,我说好的。我很幸运,因为威尔斯从没让任何人去看他的排练。剧院告诉他我是个年轻的剧作家,他就同意了。他排了很久,午饭时出去喝了一杯,他跟我说,你想做一个剧作家,想写戏剧是吗?我说是的,他说,好的,那就别去好莱坞。我想他可能要说的是,他自己去好莱坞就是个错误”。

  爱德华·邦德为数不多的几次银幕之旅多以不快而告终。他的合作对象包括了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和“德国新电影四杰”的施隆多夫。但这都不影响他担任编剧之一的《放大》(Blow Up,安东尼奥尼执导)被公认为经典,在20世纪的电影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