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8:走读中国 ·美丽延庆之有机农业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8:走读中国 ·美丽延庆之有机农业

延庆有机农业的康庄大道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康庄镇一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农户正在采摘西兰花。这里的蔬菜都有一张二维码“身份证”,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了解蔬菜的产地、生产者以及出售时间等信息。
用青菜喂羊
为蔬菜贴绿色标签
有机南瓜
有机辣椒
有机番茄
有机葡萄
“山间别薯”生态农场新建的别致小屋。
更多内容请扫描二维码
关注走读中国微信平台

  延庆位于北京市西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首都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有着北京“夏都”的美誉。它既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也是农业大县,气候宜人,大气、水质均达国家一类标准,具有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优势条件。延庆有机农业的代表是康庄镇,如今这里的有机蔬菜、有机果品、有机奶等产品已打入国内高端市场,进驻京城高档社区。以康庄为龙头,延庆的特色有机农业庄园已开始向周边村镇延伸,并逐渐打开了有机农业生产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新途径。

  世界葡萄大会将来到万果果园

  “阵阵牛羊不远坡,疏林返照夕阳多,数声牧笛归村疃(tuan三声),几缕炊烟出薜萝,古木掌空鸦噪晚,枯枝堕地鹊争巢。”诗中描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延庆八景之一——榆林夕照。“榆林”即元代的榆林堡,为当时军事设置的屯垦部落和驿站,再早之前则有辽代的养鹅池。现在,这片水土是延庆县康庄镇。

  康庄镇依山靠水,它所处的北纬40度被誉为葡萄的“黄金种植带”,是葡萄树最喜欢落地生根的家园。今年,有葡萄界“奥林匹克”之称的世界葡萄大会首次来到中国,7月29日至8月2日将在延庆举行。虽说葡萄大会的主会场在相邻的张山营镇,但康庄镇的“万果果园”有机葡萄大棚也是葡萄大会期间重要的采摘和参观园区。

  葡萄大棚外,一些农民正在沿着大棚下沿除草、挖深排水沟。汛期马上到了,杂草会阻挡排水,为了让大棚上流下的水快速流入排水沟,他们要抓紧时间除草,这是每年这个时候都要做的一项工作。

  一位来自张老营镇的农民说,他们在这里种葡萄,收入比种粮食要高,也没那么累。他的家里种有玉米,玉米种上以后,不用怎么管,闲下来,就在葡萄园里找了份工作。在这里工作有诸多好处,比如离家近,从家里骑个自行车到工作的地点也就十多分钟的时间。他每天早上六点上班,傍晚7点下班,中午从十点半到两点半他都回家午休。他在葡萄园里干的活“挺杂,比如开沟施肥、打药”。

  “施肥?打药?有机农业不是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吗?”记者很诧异,原来他嘴里说的“肥”是有机肥,打的“药”属于“营养液”、“保养液”,并不是一般的“农药”。

  旁边带红帽子的王德栓来自葡萄园所在的马坊村,本村就有二三十个人在葡萄园上班,还有些工友来自周边的刁千营村、屯军营村、马营村等。他自己干得最多的工作是“掐果”,就是把长得太密集、个头比较小的葡萄进行疏果处理。他按照技术员的指导做,据说这样降低了产量,却提高了品质。

  王德栓每天可以挣80块钱,一个月2400元。他觉得自己倒不是冲着这里工资待遇比别处好,主要是在这里上班没有冬闲,以前在其他地方工作,每年只工作七八个月,但在葡萄园工作,整年都可以干活挣钱。

  一串好葡萄的秘密

  在葡萄大棚里,技术指导员李志豪正在将一条枝上的一串看起来红嘟嘟的葡萄掐掉。他说,真正要种好葡萄,包含的技术内容非常多,但有两点是最主要的,一是安全生产技术,第二个是控产,“所谓‘控产’,就像这样一条枝上面,有好几串葡萄,我最多只留一串,甚至将相邻太近的一条枝上的葡萄也剪掉了,就为了保证这一串葡萄的品质。”

  李志豪说,他之所以搞有机葡萄的规模种植,是基于两个理念,一是中国农业目前也在逐步摆脱“小、散、零”这种状态,走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的路子;第二,中国人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他们做了热光温室,种了150亩的樱桃和200多亩葡萄,葡萄大棚有近100个,每个大棚面积两亩多一点。

  他们选择的葡萄品种主要有红巴拉多、黑巴拉多、黑色甜菜、夏音马斯卡特、优喜早生、天山、东方、桃太郎、阳光玫瑰等市面上不常见的品种,全是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具有色鲜、果香、味甜的特点。李志豪说,“葡萄大会既然在中国开,没有点有特色的东西,怎么能行?”

  每个大棚内,地面上都铺有玉米秸秆,秸秆下面是有机肥,都是鸡粪、牛粪、猪粪经过自然发酵而成。地上铺着两层管道,一层管道用来浇水,另外一层用来浇灌沼液。万果果园附近有一个“德青源”养鸡场,也是一个生态农业基地。李志豪说,原来他直接从“德青源”拉沼渣回来,现在“德青源”不再给他们提供沼渣了,因为“德青源”自己也很看重有机肥这块市场,开始自己做肥料对外售卖。如今万果果园仍然从“德青源”购买沼液,李志豪觉得,这也不错了。他说,在葡萄整个生长季节,差不多需要浇十次左右的沼液。

  六月上旬,葡萄大棚里的红巴拉多已经成熟,此时距离市场上一般葡萄上市旺季的八月份还有整整两个月时间。其实他们还有更早的品种,在5月到6月之间,第一批果已经采摘完毕。

  本来想做晚熟品种,但夏季高温,有风险,他们就通过做“二次果”的方式来掌控葡萄最后成熟的时间,比如,这一茬果子在六月底全部下完以后,他们若从7月15日左右开始种第二茬,11月15日左右就会下果,而若拖到8月1日栽种,那就是12月1日下果,拖到8月15日栽种,那就是元旦左右下果。延迟栽培的好处是,可以充分避开8月到10月葡萄上市旺季的竞争,这两个月葡萄上市很多,价格也便宜,而万果果园的葡萄酒没有价格优势。“有些地方的葡萄很高产,施用了化肥、催熟剂,不然达不到理想的色度和甜度,但这都是我们不做的,我们反而要控产,通过大棚的调控和‘二次果’方式取得比较好的收益。”李志豪说。

  葡萄大棚里秸秆铺地也有着特殊的用处。因为在葡萄生长前期,大棚里的植物容易生一种“灰霉病”,这跟湿度有关系,湿度越大,越容易滋生“灰霉病”,而此时室外温度仍然很低,不敢打开大棚的门。“既要温度,又不要湿度”,于是他们就用秸秆覆盖,土壤的湿度还在,但是空气的湿度没有了,从而控制了棚内的大气湿度,保障了葡萄树的健康成长。

  有些葡萄枝上还挂有黄色的粘虫板。李志豪解释说:“虽然防虫网、防鸟网都有,但是那些很细小的虫子还是很难防,所以用了黄色的粘虫板来粘掉虫子,虫子都有趋黄性,这样的方法也是绿色、无公害的。”

  “吃中药的奶牛”和可以扫描出身的蔬菜

  康庄镇的“归原”有机奶生产基地生产的牛奶已经进入了北京的高档超市。奶牛基地工作人员说,这里的奶牛食物可不简单。每年开春牛场都种薄荷和板蓝根喂牛,到6月份奶牛全身锃亮,像黑缎子似的;7月,牛场会买1吨上好的茶叶,搅拌在饲料里,给牛喂上,同时一天给每头牛吃半斤白糖,连续喂两三周,这样可以防暑。另外在夏至、冬至、寒露等节气都会给奶牛喂食相应的中药调节体制。农场还专门修了太阳能饮水装置,牛到冬天喝的都是16℃左右的温水。

  有机奶场也带动了周边的循环经济,归原有机牛奶场建起沼气池,35立方牛粪产生600立方的沼气,供应周边的农户。沼渣、沼液还田,供应周边的2000多亩农田使用有机肥,实现养殖业向种植业的循环。现在,牛场附近村民用上了沼气,每天烧水做饭只需几毛钱。以前烧煤气,每罐100多元,一年下来得800多元,而现在用沼气一年不到300元。在归原带动下,周边1万亩牧草和1100亩玉米也实现了有机转换。

  康庄镇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生产出的每一盒蔬菜都有一张二维码“身份证”,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了解蔬菜的产地、生产者以及出售时间等信息。除此之外,“身份证”还提供了蔬菜的自然成熟度、环境健康指数图等信息。

  北菜园在好几年前就取得了有机蔬菜的国家认证。一直以来,北菜园的有机蔬菜基地坚持不用化肥、农药,而是使用德青源的沼液等有机肥料;在抑制虫害上,北菜园则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天敌防治等手段。

  北菜园采用的是“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这个合作社不是简单地把产品放到一起卖。合作社对会员实行统一种植规划、统一育苗育种、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防疫、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品牌销售,从源头上进行质量控制。这不仅保障了产品的质量,也保证了农民的收入,实现了旱涝保收。而在北菜园周边,不少农民放弃了自家的耕地,自愿加入到有机蔬菜的“合作社”中来,因为不用操心买种子、病虫防疫,也不用担心销路。

  ■ 特写

  在“山间别薯”中“守拙归园田”

  夏天,在延庆县井庄镇艾官营村南的“山间别薯”生态农场,成垄、成席、成片的薯地里,蓖麻、牵牛花、薄荷等茂盛地生长在田埂上和田地周围。“山间别薯”生态农场建成于2009年,占地450多亩,主要种植紫薯,另有花卉、杂粮、中草药、蔬菜四大景观作物示范区,种植了400多个品种的作物。

  生态农场里种植的蓖麻、牵牛花、薄荷、藿香、除虫菊、黄芪等会散发害虫讨厌的特殊气味,以阻碍害虫接近农作物,这些植物叫做“趋避植物”。农场里,每10亩薯地都要种上1亩趋避植物——在这里,所有的“杂草”都有用武之地。

  苏文为我们打开小栅栏的门,我们进入到“山间别薯”小院子真正的“小别墅”里,这是一个会客的场所,布置得颇为温馨,充满小资情调。陪着农场的工人侍弄庄稼之余,在这里喝茶、下棋、谈古琴,是苏文的最爱。苏文在北京延庆创办有机农场已经5年,只生产当地的、应季的、自然的食物;跟当地人一起种菜、养猪、放羊、喂鸡、喂驴;人工堆肥、除草;吃自榨的油、石磨面。“我们的农场欢迎杂草和小虫,也为小鸟准备了食物,我们与环境和谐相处……”苏文说。

  农场每年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土地种薯,其他四分之三的土地用来倒茬、轮作,养猪、养鸡、养羊,种植黄豆、花生、牧草或者防虫花草等。农场的堆肥也是一大特点,在苏文的农场,全部采取封闭式管理,用自家牲畜的粪便、杂草等做堆肥,而牲畜吃的食物也主要是麦麸、豆饼儿、玉米面儿、稻糠等绿色饲料。面对农场里“嗷嗷待哺”的羔羊,农场里工作人员赵忠良有时候会直接从菜地里拔出点儿青菜喂羊,几十只羔羊一齐聚集到他身边,仰着脖子,等待最鲜嫩的蔬菜入口。

  农场里养的猪最大的已有四百多斤重,它们已经在这里喂养了两年多,农场给了它们“慢慢成长”的空间和时间。这些猪有自己的乐园,可以保留着“原始习性”,比如“拱泥”,这也是它们夏天散热的重要方式,它们在泥地里打滚“洗澡”,犹如爱玩泥巴的顽童。

  “山间别薯”也正在努力把旅游观光和绿色农业相结合,建更多的食宿设施,以方便城里的游客。已经建好的“别薯茶吧”是一个可以安顿身心的地方,感受自然、农耕,在鸡犬鹅猪羊相闻间,在充满诗意的木屋里感受原生态乡村生活。伴着一曲高山流水,倚在原木凳上,看着云朵和阳光,品一杯农场主泡的功夫茶,眼前一片庄稼,让人想到了“守拙归园田”的意境……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张雪松

  本版摄影 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