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北京新闻·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北京新闻·城事

西城353单位开放车位食堂

月坛街道10余家中央部委向社区敞开食堂、礼堂

2014年06月2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昨日,广电新302餐厅,附近居民在此购买馅饼和包子。新京报记者 高玮 摄

  新京报讯 (记者马力)单位的食堂,周边社区百姓也可来就餐;机关单位的停车场,晚上可以供周边居民停车……记者昨日从西城区了解到,该区已有353家单位将内部的车位、食堂、运动场、图书馆等向周边居民开放,惠及十余万人。

  353家单位和街道结对子

  西城区社工委相关负责人说,辖区内各级机关单位众多,协调这些单位开放资源,先要摸清居民的需求。为此,区社会工委开展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几类问题始终“名列前茅”:停车难、老旧小区及社区设施亟待改善、养老服务尚不能满足需求、就近就医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买菜远、买菜贵等。

  带着这些需求,西城对全区各级各类单位拥有的资源情况进行了摸底。全西城共有30859家单位,其中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中央、市属、区属单位达5000多个,同时总结出了七大类可开放的资源,包括停车场、礼堂、会议室、食堂、浴池、图书馆、培训教室、球场、游泳馆、健身房等。

  在前期调查基础上,西城开始在全区推广单位、社区对接,共享有限资源。目前,驻区的353家机关、社会单位,分别和街道结成对子,着手开放内部设施。

  其中,月坛街道云集着20余家中央部委,已有10余家向社区敞开了食堂、礼堂;在什刹海街道,总参旃坛寺管理处大院的食堂向社区居民开放;位于西便门一带的广电总局302食堂也向居民开放。

  立体停车楼供周边居民错时停车

  停车难也是居民的难题。在寸土寸金的长安街畔,复兴门外大街6号的光大大厦将院内刚刚建好的立体停车楼,提供给周边居民错时停车,居民在工作日的早7点半前、下午5点以后及周六日、节假日全天,都可以进来停车。

  而且,这里执行住宅小区收费标准,每车位每月300元,坚持守时停车超过半年的车主,月收费降至200元。如果持续表现良好,还将再降至150元。

  单位开放资源,势必会增加管理成本。对此,西城区社工委书记艾丽说,对于低偿或无偿开放共享内部优质资源对接社区需求的各级各类单位,区政府将拨专款进行奖励。其中,开放停车类资源、老年就餐及医疗服务类资源的单位最高可获得10万元奖励。目前,151家单位已经获得奖励。

  ■ 探访

  国家发改委第二食堂

 普通吃饭人均消费约50元

  在对市民开放的食堂中,有国家发改委第二食堂。这个食堂不在发改委院内,而是在距离发改委约1000米的家属区。

  这个名为“月中园餐厅”的食堂位于一条小胡同内,店内无任何“发改委”的字眼,只有食堂名片中写着“国家发改委第二食堂”。该食堂与普通饭店没有太大差异,设有圆桌和包间。

  餐厅负责人称,这个食堂归发改委食堂处管理,已经在这儿开了十几年,因为在家属区门口,食堂初期,主要供发改委的工作人员和家属使用。

  “这个食堂早就对外开放了。”居民张女士说,现在的家属区已经老旧,里面住着很多租房的人。

  昨日中午,前来吃饭的大多是普通市民。“很少有发改委的人来这儿吃饭。”饭店前台一位工作人员说。

  从菜单来看,价格便宜的小菜10元左右,菜价高的有100多元,平均菜价为30元—50元。工作人员说,如果是普通吃饭,一般人均花费50元左右。

  三里河北街多位居民称并不知道“发改委第二食堂”。居民刘女士说,如果该食堂菜价和普通饭店没差别,并不会吸引她特地去吃,“附近还有很多饭店可选择。”新京报记者 李宁

  广电新302餐厅

  为老人送餐一中午七八百份

  “一份凉拌面,俩韭菜馅饼,自己带茶叶沏壶茶,20来块钱,老两口吃得饱饱的,还能再买点别的晚上吃。”昨日中午12时,位于西城区西便门外大街的广电新302餐厅内,81岁的王师傅和老伴正在享用他们的午餐。

  王师傅从机关退休多年,近两三年,302餐厅成了老两口的退休食堂。他说,步行15分钟就到食堂,一周能来三四次,吃点午饭,然后买一点带回家晚上吃。比起在家做饭,关键是省事儿。而且餐厅的菜口味不错,干净、量大。

  据餐厅负责人李怀阳介绍,302原是广电总局的机关食堂,后来专门服务在编人员的新食堂建成,302就作为附属食堂,为退休的老干部提供餐饮服务。2009年6月,月坛街道办事处提出“为老送餐”的提议,“我们有这个能力,也有场地,就同意推行这种模式”。

  从那时起,该食堂变成了老年餐桌,每天中午,数百份10多元一份的饭菜由食堂工作人员亲自送进社区,热乎乎地上桌。李怀阳说,月坛26个社区几乎全覆盖了,每天中午6人送餐,最多时一中午送七八百份。

  现在,机关食堂也变成了老人的社交场所。李怀阳说,一些老人早晨来吃早点,吃完就在食堂聊天,等着中午开饭,周末还会定期举办一些社区活动,为周边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便利和乐趣。

  新京报记者 李禹潼

  ■ 观察

  食堂普遍开放遭遇“推广难”

  一些机关单位担忧接待能力不够、影响办公等

  2011年起,广电总局将原先供机关退休职工、家属就餐的食堂开放,开启了机关部委支持所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新模式。随后,还有部分机关部委将食堂开放给周边居民。

  不过,新京报记者了解到,面向社会开放的多是这些机关单位的“家属餐厅”,而不是在编职工平时就餐的食堂。记者昨日调查了北京多家市级、区县机关单位中,鲜有食堂开放的案例。

  有机关员工称,很多市民对于机关食堂的“奢侈”程度有误解。该单位平时午餐热菜为3荤3素,主食米饭馒头,“吃得很普通。”

  一些单位食堂不光不对外开放,对于内部员工就餐也有所控制。比如同一个时段如果刷两次饭卡,价格会翻几倍,以此限制员工带外人就餐。

  “机关单位开放食堂的做法,无疑是值得肯定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昨日表示,机关单位都坐落在社区中,本身也是社区的一员。如今把食堂对社区居民开放,相当于创造出了更大的共享价值,同时可以避免资源浪费。

  对于食堂等单位资源开放,一些机关单位存在的担忧主要集中在接待能力不够、影响本单位正常办公等。

  一家市级机关工作人员表示,平时午休就餐时间只有一小时左右,如果社区居民也在食堂内一起就餐,食堂的就餐秩序、等候时间都面临挑战,甚至有可能影响机关正常办公时间。

  邓国胜认为,食堂等资源开放的前提,是拥有富余的资源,有能力共享。他建议,各单位富余的各类资源可以整体联网,形成一整个开放共享机制,让各方都能从共享中受益。各单位应对食堂承载能力进行评估,可以考虑让员工和居民“错峰”用餐。

  新京报记者 温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