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进口片发行权等“政策红利”,中影掌控市场话语权;招股书提示政策变化可能对公司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影视行业的“巨无霸”——中影股份也即将登陆资本市场。从收入规模看,这家公司去年超42亿的年营收,几乎相当于A股几家影视公司的营收之和。在电影行业的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中,中影都占据国内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是电影“国家队”里的“老大哥”。
中影股份市场优势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红利”。中影和华夏是国内仅有的两家拥有进口影片发行权的公司,而进口影片占据国内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这让中影在整个行业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在庞大的规模背后,中影的经营效率显著低于民营影视公司。2013年,中影参与制作的影片,单片票房排不进国内电影公司前5名,其毛利率也低于华谊兄弟等公司。更加致命的是,放开进口片的发行权已成为业界共识。中影股份在招股书中称,未来影视行业的监管政策可能在某些领域逐步放宽或者发生变化,可能对公司构成负面影响。
国内影业“巨无霸”
中影股份的营收几乎相当于A股主要几家影视公司的总和。去年,中影参与发行了所有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
中影股份是中影集团为登陆资本市场而成立的一家股份制公司,中影集团占股93%,中视总公司、央广传媒、长影集团、江苏广电、歌华有线、电广传媒、中国联通7家单位各占1%。
中影股份囊括了中影集团制片、发行、放映三块最核心的业务。此次IPO,中影股份拟募集资金46.18亿元。
2013年,中影股份年营收42.3亿元,这一数据几乎相当于A股主要的几家影视公司年营收的总和。这一年,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华录百纳的年营收分别为20.14亿元、9.2亿元、9.04亿元、3.78亿元。
在制片、发行、放映三大环节,中影股份都占据了这个行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招股书显示,近三年,中影共主导或参与创作影片63部,票房占国产片同期票房总额的18.37%。2013年,中影参与投资的影片数量为35部,同期其他电影公司,博纳、光线、华谊参与投资的影片数量分别为11部、8部、7部。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是中影两部主旋律影片代表作。招股书称:“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本公司领衔出品的《建国大业》汇聚国内外一线知名演员170余位,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公映,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关注和观众的热捧,取得了票房的巨大成功,使本公司成为主旋律影片市场化运作的典范和标杆。”
在电影的发行方面,中影更是让竞争对手难以望其项背。
近三年来,中影主导或参与发行591部国产影片和225部进口影片,市场份额达78.01%。2012年,全国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共有20部,中影参与了其中19部的发行;2013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共32部,每一部的发行都有中影的参与。
在电影放映环节,中影旗下共有4条控股院线和4条参股院线,这些院线的影院遍布全国218个城市。
在2013年票房收入最多的十大院线中,中影旗下的4条控股院线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线、北京新影联、中影数字院线悉数入选。这4条院线票房之和超50亿元,占到国内电影票房的四分之一。
这些院线旗下的影院中,中影控股影院共73家,2013年实现票房8.77亿元,占全国票房总额的4.03%。
“政策红利”带来核心竞争力
除了在进口片发行上拥有绝对话语权,中影还在影片审查、档期安排等方面拥有强大的协调能力
在国有影视公司当中,中影集团的发展堪称“奇迹”。
自上世纪90年代文化体制改革以来,国内诸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民营影视企业不断崛起,长影、西影等国有电影制片厂日趋衰落,而中影似乎是一个例外。
中影集团是直属于广电总局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在国内影视行业,中影集团享受着一些“政策红利”。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进口影片管理按“一家进口、两家发行”为原则,广电总局授权中影集团进出口分公司唯一承担境外影片的进口业务,进口片的发行,则是由中影集团电影发行分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公司两家进行。
艺恩咨询的报告中称,中影和华夏对于进口片一般采取联合发行的方式,但根本上仍是垄断行为。进口片占全国票房在50%左右的比例,票房价值显而易见,这是中影绝对的核心竞争力。
这份报告称:“凭借手握进口片的发行权,中影有着绝对的分账回款优势,而且,任何影院也抵挡不了停映进口片的危险。”
在这样的政策优势之下,中影和华夏在电影发行领域牢牢占据了市场的前两位。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机构的分析报告,在分析国内电影发行市场时,往往会将中影和华夏单独作为一类公司,其他发行公司作为另一类。
上海的一位电影导演告诉新京报记者,在进口片的发行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之外,中影还在影片审查、档期安排等方面拥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大量国产影片希望接受中影的投资,也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借助中影在业内的种种资源。
有媒体报道称,尽管各个院线名义上是自主排片,但由于很大一部分票房由进口片贡献,因此,排片权事实上由中影与华夏在主导。曾有导演吐槽,不跟中影合作,“他就在这个档期里放两部进口片跟你火拼”。
国海证券的研报指出,中影对电影排片当期、排片计划有着“非一般的理解能力”,而电影排片又几乎是现阶段影响我国电影票房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通过中影股份发行的电影,其票房收入通常都会高于正常水平。
正是由于这样的优势,让电影发行成为中影股份最大的收入来源。在2013年的主营业务构成中,发行业务收入占比58.35%。2011年和2012年,中影股份发行业务占比都在60%以上。
“政策红利”或被削弱
目前,未来进口影片发行权的放开已成为业内共识,业内多家公司都在争夺进口影片发行的“第三张牌照”
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影股份的“政策红利”开始松动。
2012年2月18日,中美两国在北京签署了一份“关于用于影院放映之电影”的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一备忘录带来的政策变化,中影集团不再委托中影股份从事进口的具体业务,但境外影片的发行业务保留了下来。从此,进口分账影片总票房收入的1.5%和买断影片管理费,将从中影股份的发行收入中上缴中影集团。
招股书称,受这一政策变动的影响,进口分账影片发行环节的成本占比大幅上升,中影股份2012年净利润较2011年仅增长8.79%,2013年净利润较2012年下降23.52%,经营业绩在报告期内呈现出一定的波动趋势。
一家国有电影制片厂的相关人士告诉新京报记者,未来进口影片发行权的放开已成为业内共识,业内多家公司都在争夺进口片发行的“第三张牌照”。如果政策放开,将削弱中影股份的核心竞争力。
中影股份在招股书中称,未来国家影视行业的监管政策可能在某些领域逐步放宽或者发生变化,如本公司不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相关产业政策的变化,将对竞争优势及盈利能力构成负面影响。
经营效率低于华谊等
2013年中影股份毛利率为36.48%,而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华录百纳的毛利率都在45%以上
在政策优势之下,中影发展出了庞大的业务规模,但公司经营效率要低于同行业的民营公司。
招股书显示,2013年中影股份毛利率为36.48%,而国内民营影视公司华谊兄弟、华策影视、光线传媒、华录百纳的毛利率均在45%以上。
中影2013年参与制作影片35部,票房过亿的影片只有7部,平均票房产出7651万元。这一数字与民营制片机构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13年,乐视影业因两部《小时代》脱颖而出,单片票房达2.6亿,光线和华谊的单片票房也突破2亿。
艺恩咨询在研报中称,中影作为国有企业,在题材把控、类型选择、观众需求和市场应变能力上低于民营企业。
在电影放映环节,中影控股影院的单银幕产出也明显低于上影和万达。
招股书显示,中影控股的影院共有银幕506块,2013年共实现票房8.77亿元,这意味着单银幕票房为173万元,相比之下,上影的这一数字为337万元,万达为253万元。
此外,韩三平的离任将对中影带来怎样的影响亦值得观察。今年3月,在中影集团担任董事长长达7年之久的韩三平正常退休,原国家电影局副局长喇培康接任董事长一职,中影进入了“后韩三平时代”。而如今民营电影公司全线崛起,互联网也对这个行业虎视眈眈,中影股份能否保持以往的优势,将考验这位新的掌门人。
□新京报记者 郑道森 北京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