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长子营镇多个村庄地下节水管道遭弃用,村民自买水管或经沟渠引井水浇地
根据北京水务局的数据,去年北京市农业节水灌溉面积已占全部灌溉面积的88%。然而,新京报记者发现,一些村镇铺设的节水管道遭废弃,村民灌溉农田仍使用传统的漫灌方式。
机井房引水漫灌田地
7月1日,在大兴区长子营镇罗庄二村附近的农田内,村民正用一根水管,把地下水从机井房送到田地里灌溉。
他们采用的是传统的大水漫灌田地方式,水管就放在地头。村民吴女士说,这种方式已经用了近10年,“水管是我们自己买的”,抽水不计水量,只缴电费,每亩地一次用30度电左右。
吴女士说,现在很多农田旁边都会有政府建设的机井房,方便农民灌溉。“有时候我们这个机井房会坏,浇地只能从别的机井房引水”,引水的时候,有的用水管,有的用沟渠。
多位村民称,大约10年前,该村的灌溉方式是用地下管道,比现在省水。陆女士说,此前水利部门在村里的田地下铺设了管道。水从机井房抽出来,直接流到地下管道,水再从地下管道的多个出水口流出来,“这种方式很省水。”但大约10年前,这种方式被村民放弃,改回漫灌。
原有塑料水管易老化
对于地下管道被废弃的原因,多位村民描述不一。
村民吴女士说,用地下管道灌溉时,村民们可以从村委借一些多孔水管,接到地下管道出水口上,“这样一个出水口就能浇更大的面积。”她说,“有些人借了不还,后来这些水管就没有了”,村民没办法灌溉,只能又改用了漫灌的方式。
也有村民称,地下输水管道废弃是因为管道老化,有些地方不能输水。
对此,罗庄二村村支书陈先生称,在他们村的土地下面,确实埋着一些输水管道,“那些水管都是塑料的,很容易老化,很多地方都被压扁不能用了。”
除了罗庄二村,附近多个村庄地下管道都被废弃,村民均采用漫灌方式。
长子营镇农办主任范先生称,该镇的灌溉方式有喷灌、滴灌等,但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灌溉,有近70%仍采用漫灌形式。
对于地下管道被废弃的问题,该镇农办未做回应。
■ 规划
2020年节水灌溉将达98%
据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别的省份,农业用水占大头,一般占全部用水总量的50%以上,但北京市通过推广农业节水工程,比例远没有这么高。
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全市总用水量36.4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6.3亿立方米,占约45%,而农业用水为9.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25%。
从2005年,北京市将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纳入基础建设范畴,加大了资金投入。经过几年建设,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现有灌溉面积348万亩,而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5万亩,占灌溉面积的88%。
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外,北京市还进行种植结构调整,以达到节水目的。据悉,仅2001年,全市退出35万亩水稻种植,减少了农业灌溉用水量。
该负责人称,为了减少农业用水,水务局还将进一步推广节水的灌溉方式。到2020年,节水灌溉面积比例由目前88%提高到98%以上。
新京报记者 李宁 实习生 李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