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新艺术特刊·收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2:新艺术特刊·收藏

意大利知名收藏家来华参与艺术论坛,接受新京报独家专访分享20余年收藏经验

帕特里齐亚 艺术品能成系统就是成功的收藏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刘韡2006年《紫气II,No.1》。
达明·赫斯特作品《爱情真伟大》。
新京报摄影/王远征

  帕特里齐亚·桑德里托·勒·勒巴登戈

  知名意大利收藏家,在1995年与丈夫一起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艺术基金会。现在她的美术馆不展示她的收藏品,而是贡献出来成为策展空间和进行教育项目,主要功能为推广当代艺术,策划展览以及架起艺术沟通的桥梁。她个人的收藏也曾举办过多次知名展览,伦敦白教堂画廊就曾举办过三次。同时,她还是多家国际知名美术馆的顾问。

  2003年,她为艺术做出的贡献获得了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2009年,法国文化部为她颁发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帕特里齐亚·桑德里托·勒·勒巴登戈(Patrizia Sandretto Re Rebaudengo)这位来自意大利都灵的收藏家是世界各大艺博会、私人美术馆论坛等艺术盛世的贵宾,也经常荣列年度全球顶尖收藏家200强大榜单中。

  7月4日,她因“通往私人美术馆之路”艺术论坛首次来到北京,与元美术馆筹建委员会执行主席李诗展开了一场对私人美术馆筹建、运营、公共教育的交流。在论坛开幕前,帕特里齐亚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独家采访,分享了二十余年的收藏生涯。她认为,收藏“最重要的是我拥有了这些艺术品,它们放在一起可以成系统。对我来说,这就是成功的收藏。”

  小小药盒激发收藏热情

  在帕特里齐亚的回忆中,“从小,我便看到家里堆满了古董。”艺术与生活几乎就是融于一体,而流淌在帕特里齐亚身上的收藏基因也与生俱来。

  有一次,少时的帕特里齐亚收到了妈妈给的一个小药盒,这一欧洲人的日常品却唤起了她的收藏热情,她开始一个个地收藏起这些看上去很漂亮的小药盒,并进行了详细记录:材质是什么,品质怎样,在哪买的。自此,帕特里齐亚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那段时间,她收藏了不少小药盒和珠宝。没想到一次在伦敦画廊的偶遇,让她邂逅了当代艺术,从此恋上了它,“我有机会能了解艺术家本人,与他们进行交流、交朋友。而不像那些古董,你无法与之进行交流。”

  那是1992年,帕特里齐亚逛到了伦敦的里森画廊,“当时这家画廊并没什么名气,我就看到那里有很多绘画和雕塑,非常的奇妙。”没想到艺术家也在场,两人交流一番后,帕特里齐亚立马决定要收藏这位艺术家的作品。他便是印度出生的英国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曾于1991年获得特纳奖。至今对于这第一件当代艺术品的情缘,帕特里齐亚告诉记者,“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个时刻,它唤起了我对艺术的另一种思考方式。”那时开始,托尼·克拉克、格伦维尔·戴维、朱力安·奥培、理查德·迪肯、道格拉斯·戈登等艺术家走入她的收藏视野。

  回到意大利都灵后,帕特里齐亚开始走访大量意大利艺术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的创作凭借视觉丰富而极度嘲讽的艺术语言和夸张的形式表现了他对世界和现实的犀利观察和批判,这种艺术能量让帕特里齐亚震惊。她当起了卡特兰的最大藏家之一,收藏了包括自杀而死的松鼠《Bidibidobidiboo》等作品(Bidibidobidibo是仙女教母使灰姑娘变形的咒语)。“他总是能够在不挑明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去讲述某些东西。他给了我们思考和谈论重要的政治与社会事物的机会与可能性。他的作品并不仅仅是只能装饰墙壁的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让我“看到”中国

  在国外权威艺术杂志发布的全球顶尖收藏家200强大榜单中,帕特里齐亚经常荣列其中,且以当代艺术收藏著称。说起对当代艺术的钟情,她告诉记者,自己收藏作品的标准是能与其进行对话,反映当代社会、对未来有一定启示。

  从1995年开始,已经建立自己艺术基金会和公共性美术馆的帕特里齐亚,致力于让自己的私人美术馆给年轻艺术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她说自己确实希望能做得更多,真正参与进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她的美术馆在初期展出了一系列著名艺术家展览,包括达明·赫斯特、托尼·克拉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等。此后美术馆的策展眼光也转向亚洲国度。2006年他们便策划了一个有关东亚艺术家的展览,中国艺术家刘韡便在其中。

  “刘韡参展的是其《紫气》系列中的一件,在现场看到他的作品后,我当时就决定要收藏,”帕特里齐亚说,透过刘韡这件作品,她看到了中国,“它影响了我的认识和对中国的思考。”

  那个时候,帕特里齐亚意识到中国当代艺术品非常有意思,由此收藏了包括刘韡、曹斐、宋涛等人作品。帕特里齐亚说她喜欢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其实我不仅仅是买家,更多的是艺术资助人。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也在资助年轻艺术家,同时我也有了自己的收藏系列,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

  ■ 收藏之道

  不断地去看训练你的眼睛

  新京报:收藏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帕特里齐亚:因为收藏,整个人生都变了,看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变得更加开放。因为我收藏的是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这样便让我可以更多地了解不同的文化。其实我是通过收藏艺术来了解这个世界。

  新京报: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给新晋的藏家分享?

  帕特里齐亚: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自己去看。不断地去看,训练你的眼睛。这样你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东西。我想告诉新晋藏家的是,对于收藏要去学、去研究、要参与其中。我买艺术品不看艺术家的名头,只看作品。标准便是要与作品产生互动、可以参与进去。

  新京报:在你长达20余年的收藏过程中,有没有为自己买错东西而后悔?

  帕特里齐亚:我的收藏绝不是从市场价值角度来考虑。如果从市场角度来衡量,肯定有买错的时候。在我的收藏生涯中,最初收藏的艺术家有些已经不知道去哪,但也有些成名了。对于艺术作品的升值与否,你是无法判断的。重要的是这些作品放在一起是成系统的。对我来说,这就是成功的收藏。

  新京报:2006年开启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那时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都受到了极度追捧,有没有觉得当时中国艺术家的价位偏高?

  帕特里齐亚:全世界艺术市场都挺贵的。我一开始收藏欧美,现在也开始收藏中国、印度等艺术家的作品。事实上只要是好的作品,供小于求时价格都比较贵。

  新京报:你觉得哪个渠道最适合购买当代艺术品,画廊、艺博会、拍卖会?

  帕特里齐亚:对我来说,最好的途径是通过画廊购买。虽然很多时候,一些艺术家还没有签约画廊我已经开始收藏他们的作品,并跟他们已是朋友。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