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4:教育周刊·特别报道

大学转专业,何时才能“想转就转”(3)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今年4月19日,北京市最大规模的高校招生咨询会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举行。家长在查看招生信息。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也把转专业当成吸引生源的砝码之一。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上接D03版)

  ■ 观点

  转专业比例可再扩大一些

  ●熊贵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学生当初在填报志愿时,自己和父母的意愿其实都不太清楚,只有在上了大一之后,才有明确的定位,到底喜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是否愿意从事这个专业。所以,一年之后,给大家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专业,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但如果转专业对全部学生放开,学校有可能会出现混乱的现象,教务部门和各个专业就得疲于应付各种学生提出的要求。热门专业肯定会出现扎堆的现象,导致师资紧缺,而冷门专业则会出现老师闲置的问题。

  有的时候,学生的选择也是盲目的,大一的时候,并没有学多少专业课,更多学的是基础课、公共课,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了解得并不是很多。曾有一个学生,特别想去新闻系,认为新闻系是自己的理想,尽管老师提醒她,从事新闻工作未必就非要上新闻系,而且目前新闻行业的就业竞争压力比较大,但这个学生就是听不进去。听她的描述,她其实是对新闻不了解的。

  目前高校对转专业适当开了一个口子,还是不错的,但比例应该再稍微扩大一些。

  高校对转专业管得太多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对转专业进行人数方面的限制,主要是由于一些高校师资跟不上。同时,很多学生转专业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认为学习了某个专业后,毕业后好找工作、工作收入高,这样就可能会对某些热门专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形成不同专业的不平衡。

  目前高校对于转专业的现状是管得太多。我们做过一项调查,新入学的学生中有60%都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学生填报志愿跟录取机制相关,录取一般跟成绩挂钩,高校一看这个学生这门功课的成绩不错就招进相应的专业里,但这个专业未必是学生真正喜欢的。

  目前我国大学背后的理念不是为学生成长方向服务,而是服从行政的要求、行政的安排来组织教学进行管理。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向现代大学制度转型,让大学真正把学生放在中心,把教育放在中心。

  放开转专业的前提条件是要有规范、有条件,能证明学生在自己想转的专业里有优势,有潜能。保证这个转专业不是贸然的行为。

  (下转D06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