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北京新闻·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北京新闻·城事

社区担架队 24小时待命“随叫随到”

2014年07月2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7月8日,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高玉汉与一名老人闲聊。高玉汉是社区“120爱心应急担架队”队长,随时待命为老人服务。

  高玉汉(49岁)

  社区: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公园北社区

  【德行录】

  在石景山公园北社区里,活跃着一支由21人组成的“120爱心应急担架队”。他们中有社区工作人员、地下室管理员,还有废品回收员。

  老人突发急病或不方便下楼时,只要一个电话,队长高玉汉和队员们随叫随到,把老人从楼上抬到楼下。6年来,高玉汉带着队员们帮助了80余位老人,用体力和爱心守护着生命。

  【榜样说】

  公园北社区老人居多,子女大都不在身边,出了事,我们早一步,让老人尽快得到救治,子女也就不用那么着急了。 ——高玉汉

  7月8日11点,阳光正刺眼,石景山区公园北社区内,随处可见树荫下乘凉的老人。高玉汉路过,老人纷纷向他打招呼。“小高,来坐着歇会儿吧,天热!”“高儿,你来帮我看看,这药在哪能买到?”高玉汉迎上去,跟老人闲聊几句后,转身走进楼道。

  上楼梯时,他一步跃过两三个阶梯,上六层楼不要1分钟,一点看不出吃力。

  6年来,作为社区“120爱心应急担架队”队长,爬楼成了高玉汉常做的事。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夜深人静,只要居民一个电话,担架队马上出发,赶在急救车到来前,把伤者抬到一层,为抢救赢取时间。

  楼梯拦住老人就医路

  “担架队”的成立源于居委会接到的一次求助。社区党委书记张玉新介绍,社区有三分之一是老年人,而空巢老人又占老年人口的三成。2006年的一天,一位80多岁的老人突感不适,急着上医院,可救护车就在楼下停着,老人60多岁的女儿和两名女性医务人员却无法将老人从狭窄的楼道抬下楼,女儿哭着给社区打电话求助。社区工作人员虽然及时赶到了,但由于经验不足,耽误了十几分钟,才将老人抬上救护车。

  没想到,狭窄的楼道,成了老人就医的障碍。这件事对居委会工作人员触动很大。很快,一支由社区干部和热心居民组成的“120爱心应急担架队”成立了。

  2008年,高玉汉搬回公园北社区的父母家,并成为了社区的治保主任,接管了担架队。

  从那以后,在公园北社区常出现这样一幕,四五个人拎着担架迅速奔跑,随后,急救车驶入社区,在病人家的楼门前与担架队“接力”。除了突发事件,平时有老人正常上医院看病或是外出,遇到下楼不方便,也可以打电话求助。

  抬骨折老人往返十次

  家住28栋1门的刘云茂老人至今仍记得她躺在担架上的情景。去年年底,她在楼道安装灯泡时,不慎从椅子上摔落,造成左腿骨折。当时家中仅老伴一人,想上医院,得先步行下六楼才能乘车,老两口没办法,只能向居委会求助。

  高玉汉马上通知其他三名担架队队员,带着硬担架,一路小跑赶到。“慢点,拐弯小心点,四个角抬高点,别颠着病人。”听着队员们的这些话,刘云茂心里感到踏实。从六楼到一楼,担架队抬着她走了近10分钟,步伐虽然缓慢但十分稳健。宽不足两米的楼道里,四人在转弯时默契地将担架高举过头顶,然后侧身、移步,尽量保持平衡。

  高玉汉和队员们将刘云茂抬下楼后,又帮忙把她送到附近医院。看着医生为她处理完伤情,高玉汉才离开。

  “刘大妈今年60岁了,都是为了咱居民办事才受伤。”高玉汉说。此后近一个月,为了方便刘云茂复查,担架队抬着她在楼道里往返十余次,取药、复查,一次也没有落下。

  “小高跑前跑后的,我心里过意不去,他还一直安慰我。”刘云茂说,目前,她的腿伤已基本痊愈,“多亏担架队帮了大忙。”

  楼道狭窄常蹭破手肘

  抬病人下楼,听着容易,其实不轻松。

  高玉汉说,部分老人住的楼层比较高,而楼梯狭窄,在楼梯拐弯处需要把担架举过头顶,还要保护病人的安全,这不仅是个力气活,还是个技术活。“抬一次病人,担架队员们时常把手蹭破,在拐弯时,肘部也常蹭到墙上,一路下来累得满头大汗。”

  为了更加专业,队员们请教了红十字会的老师,还开展了实地演练。现在,大家配合默契,手机24小时不离身、不关机,只要电话一响,联系120、拿上担架抬老人、为急救司机带路,分工明确,一般不超过5分钟,担架队就能集合赶到老人家中。

  不过,即便是做足了准备,高玉汉仍留有遗憾。

  2013年11月,古城路60栋的一位居民给高玉汉打来电话,告知老母亲身体情况不太好,可能得需要担架队帮忙。

  “一整天我一直攥着手机,生怕接不到电话。到了晚上,电话来了,我们赶紧跑过去,老人情况十分危急。”高玉汉和队员用担架把老人抬到相邻一条马路的石景山中医院。

  一路上,大家为了给老人争取时间,脚步越来越快,同时还要保持平衡,以免颠到老人。“路上还有来主动帮忙的居民,我们一起把老人送到了医院。隔着羽绒服,我们身上已经汗湿了。”经抢救,老人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每每想起当时的情景,高玉汉都为老人的离去感到难过。

  接力助老“社区总动员”

  从2008年至今,高玉汉和队员们先后为一氧化碳中毒昏迷的张长有、长期卧床不起身体极度虚弱的卞德花等80余位老人提供过应急服务。

  担架队队员也从最初的6个人扩大到21个人,他们中有地下室管理员、车棚管理员、废品回收员,还有驻社区的社会单位工作人员。

  社区车棚管理员杨宽涛说,“社区的大爷大妈看我是外地的,经常照顾我,他们有需要,我帮忙出把力气也是应该的。”今年三十出头的社区治保主任王霏也加入了担架队,作为社区的年轻力量,他表示会把担架队的工作一直坚持下去。

  高玉汉记得,曾有一位老人,早晨遛弯回家后突发急病,被发现时已经离开了人世。“他老伴悲痛地给我们打电话,我们跑过去帮忙把大爷抬上救护车。”那是高玉汉第一次触碰遗体,老人刚刚逝去,身体的温度还未完全消失,那次以后,他坚定了要把担架队延续下去的信念,也感觉到了肩膀上的使命感。

  如今看到担架队日渐壮大,高玉汉感到欣慰,“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一天,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希望等我老了,退休了,社区的年轻小伙子们能将担架队的担子接过去,让担架队服务更多居民。”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禹潼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高玮

  如何推荐“公民榜样”

  邮箱:xjbgandong@126.com

  热线:010-67106710 微博:发微博@新京报

  微信:关注新京报微信(bjnews_xjb)提供线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