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书评周刊·走向甲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书评周刊·走向甲午

人间五十年:从被迫开国到兴兵海外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福泽谕吉,日本明治时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提出“脱亚入欧论”。
明治天皇是维新运动中的精神象征。
明治维新后全面西化的日本街道。
大隈重信 《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日本前首相大隈重信编撰,是研究日本近世变迁的重要资料。
郭丽 《近代日本的对外认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以日本幕末遣欧美使团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其扩张思想的成因。
《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著,以跨国界的视野纵览近代东亚三国历史,使之互为镜鉴。

  “人间五十年,如梦亦如幻。四海之内,岂有长生不灭者!”——(日本战国)织田信长《敦盛》

  19世纪中叶,是中日近代史的共同开端。从被西洋列强打开国门,到学习先进文明变革图强,日本近代史有着与中国相似的轨迹,但从1854年到1904年,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节点来观测,会发现五十年间,日本的国运走势,与中国截然不同。

  1854

  《神奈川条约》日本开国

  公元1854年,日本嘉永七年、和历甲寅年。

  日本举国在惶恐中迎来了新年,半年前曾闯进江户湾的美国“黑船”去而复返,坚持要求日本签约,开放港口。

  日本人对“黑船”带来的震撼记忆犹新,那是在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4艘遍体漆黑的战舰出现在浦贺内海,要求与江户幕府商谈开放口岸事宜,幕府方面不愿改变二百多年来的锁国政策,又自知不敌“黑船”,只好百般推诿,要求时间考虑,佩里便答应次年再来听取答复,当然,是能令美国人满意的答复。

  果然,转过年来佩里再至,这次带了9艘船,“幕府见状惊恐万分,认为……谈判一旦破裂,江户将在美国人的大炮之下,化为云烟。”(福地源一郎《幕府衰亡论》)。挨到3月31日,日本终于妥协,同意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处,允许美国设领馆,答应向美国过往船只提供煤水补给,承诺救助美国遇难船员,此外还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神奈川条约》(正式名称《美日亲善条约》)签署,一度自我隔绝于世界的日本,至此国门洞开。

  1864

  下关战争,长萨联手

  1864年9月5日,日本西南长州藩的马关(今下关市),海面上炮声隆隆,英国领衔的联合舰队17艘战舰正对着马关猛烈开火。

  《神奈川条约》签订后,列强跟风而至,逼迫日本依样立约,1858年,日本安政五年,幕府与美英俄荷法签订了统称为“安政五国通商条约”的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主权沦丧。

  危机之下,日本人思索救国之策,地方诸侯为摆脱幕府控制,提出“尊王攘夷”,意图以“尊王(天皇)”名义架空幕府。该主张又与民众那种接触外来先进文明之初,出于落差感的、条件反射的排外情绪十分合拍,日本“攘夷”呼声高涨,激进分子以“天诛”为口号,经常当街刀劈洋人,更有歹人浑水摸鱼,癫狂的民族情绪下,日本社会治安大乱。

  攘夷运动不可避免地导致与西方的冲突,最激烈的两次是1863年萨摩藩与英国的萨英战争,和1864年长州藩与英美法荷四国的马关战争。日本地方势力对抗列强,结果自不待言,马关战争中长州仅支撑了两日。作为公认的“雄藩”,长州完败让日本人看到“攘夷”无望,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日本真正的出路。

  另一方面,与长州藩不睦的幕府趁其新败,两次发兵征讨,原本与长州有隙的萨摩藩则转而暗中与长州联手,长萨为首的西南雄藩就此结盟,不久后成为推翻幕府的主力。

  1874

  牡丹社事件日本侵台

  1874年,幕府的时代早已过去。

  1868年的倒幕战争中,江户幕府兵败垮台,之后,以年仅16岁的明治天皇睦仁为核心的新政府推行全面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提出三大目标:“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使日本跃居发达国家之列,也导致扩张倾向随之抬头。1871年日本的“废藩置县”改革中,将同时向中国及萨摩藩纳贡的琉球王国编入鹿儿岛县,同年,琉球宫古岛的一艘货船遇海难,漂流到台湾岛,船员登岸后因误入原住民领地而被杀。日本视该事件为染指台湾的良机,于1872年来华交涉,要求惩处肇事的台湾番民,颟顸的清总理衙门官僚以“生番系化外之民”为由搪塞,表示听凭日本自行处置。日本遂于1874年出兵台湾,5月8日登陆,攻打牡丹社等原住民部落,史称牡丹社事件。

  此时清政府不得不介入,最终于该年9月在北京达成和议,以“抚恤琉球人”和“赎买日本在台修建道路”之名赔偿日方银五十万两,换取其撤兵。和约中埋下重大隐患,清朝确认日本出兵为“保民义举”,日本抓住这一疏漏,称清朝承认琉球人为日本的“民”,以此为由吞并琉球。

  这是日本维新以来首次出兵外侵,拜清帝国外交水平之落后所赐,收获巨利。

  1884

  朝鲜甲申政变中日角力

  1884年,羽翼初成的日本正密切寻求下一步的扩张,目标,就是被称为“隐士之国”的朝鲜。

  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岛条约》,打开其国门,并取得了在朝驻军之权。此后,朝鲜精英阶层分成了两派,“开化党”提出依靠日本,摆脱清朝,“事大党”则主张继续依靠中国。两派之争导致了1882年朝鲜“壬午兵变”,清军的介入,使朝鲜王后闵妃集团掌握政权,到了1884年,变乱再起,开化党趁中法战争、清朝受挫之机,于该年12月在汉城发动政变,劫持国王李熙,杀死保守派人物,废除与清朝的宗藩关系,此即为“甲申政变”。但开化党的胜利仅持续了三日,在驻朝清军将领袁世凯帮助下,亲清派力量夺回政权。

  甲申政变中,日本支持开化党,但待清军介入,自量尚不是对手的日本抽身而退。而政变的善后阶段,日本与中国的《中日天津条约》(1885年)中又谋得了此后“中日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的有利条款,并为未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伏笔。

  1894-1904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

  时间终于来到了1894年,中国农历甲午年。中日兵戎相见,是为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

  甲午战争相关人物事迹,及前因后果成败利钝,后文将详述之,这里不多赘言,日本一举击垮此前被欧美观察家评为“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举世刮目相看。甲午战争整整10年后,日本再一次震惊了世界。1904年2月9日凌晨,日本舰队在朝鲜仁川港外伏击俄国军舰,日俄战争爆发,到次年,俄国战败。

  从1854年被迫开国,到1894年甲午战争,再到1904年日俄战争,五十年间日本一步步转弱为强,跃居亚洲头号强国。但连续的战争与战备,也使军方尾大不掉,最终左右政局,使日本在穷兵黩武之路上渐行渐远。

  □曲飞(新京报记者)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

  “至于像中国人那样,觉得除本国以外似乎没有别国存在,一见着外国人就呼为夷狄,把他们看作四只脚的牲畜,贱视他们,厌恶他们,不计量自己的国力,而妄想驱逐他们,结果反为夷狄所窘。这种情况实在是不懂得国家的本分之故,如就个人来说,就是未能理解天赋的自由,而陷入恣情放荡的状态了。”

  ——福泽谕吉《劝学篇·第一篇》(写于1880年)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