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走向甲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走向甲午

甲午的底牌(1)

开战之前的中日海军建设对比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镇远
产地:德国伏尔铿造船厂(1882年竣工)
排水量:7220吨 航速:14.5节 动力:7200马力
武器:305毫米口径炮×2,152毫米口径炮×4,机关炮×10,鱼雷管×3
装甲:水线355毫米,甲板76毫米,炮塔305毫米
定员:363名

  十九世纪的产业革命中,军事技术获得了过去所无法想象的变化。海军方面,从明轮船问世后的约三十年后,螺旋桨船逐渐将其取而代之;同时随着钢铁技术的发展,军舰也逐步从木质铁甲,很快地过渡到铁制船体,进而钢制船体也开始涌现。在十九世纪的后半叶,舰艇的航速、装甲、舰载武器的性能已经远非十九世纪初可以比拟,火炮技术也日新月异。

  但是,铁甲舰时代真正意义的“揭幕战”,还要数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作战双方则是两支几乎同时起步,师从欧洲,急速组建而成的亚洲近代海军。日本联合舰队与清朝的北洋舰队。

  这场海战的结果对两国今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而决定这场战斗胜败的,又是什么呢?这里不妨对两国在近代化海军建设方面进行一番探寻。

  第一回合 近代海军创建 粉饰VS革新

  大清:粉饰一新

  晚清洋务运动中,军舰的建造成了洋务运动的第一目标,于是,船政开始兴办,同时也开始了派遣幼童出洋留学,兴办近代工厂学校等举措。

  但是,清廷守旧派重臣的阻挠,以及洋务派本身的“中体西用”论,幻想在一个不具备近代国家因素的基础上从事近代海军建设,结果弊端层出不穷。到头来,这种举措宛如救火或者裱糊,往往是在各种变化的驱使下疲于奔命,根本缺乏长期而治本的对策。

  比如,1867年江苏巡抚丁日昌就曾提出过《海洋水师章程》,拟建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水师,各以铁甲舰六艘、中型舰十艘为核心,并分设造船厂,各练陆兵千人,与沿海炮台、岸防部队的建设同步发展。但是这个建议被长期搁置,直到1875年才被逐步采纳,最终也未能完全达到目标。虽然到了1880年代也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以及广东水师,但是由于缺乏近代国家体系,政府对于这些舰队无法统一管辖,最终只能由各总督随意行事,形成的不过是一个个利益集团以及私兵集团,而不是国家的海军。

  中法战争时福建水师单独对抗法军而溃灭,但是这样惨痛的教训还不足以让人清醒,二十年后北洋水师在御敌之际,国内其他力量照样袖手旁观、品头论足、吹毛求疵、幸灾乐祸。“广丙”管带程璧光在战败后向日方提出索取“广丙”的请求,理由是该舰隶属于广东水师而不是北洋水师。这件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也许可以算是一个缩影吧。

  当时各个水师在进行海军建设之时,也兴建了自己的造船厂,诸如福州的马尾、上海的江南等。其中尤其是马尾船厂的建造能力已经相当发达。可惜进入1870年代,清政府中出现了中止自建的声音,理由是“造船的费用是买船的两倍”,到了沈葆桢去世后,终于自造舰船陷入萎缩状态,表面上通过向德、英等国购入为数可观的船舰,海军实力急遽提升,然而缺乏修造能力的海军只能徒有其表,难以维持长期战斗的能力。对于近代海军的建立,中国算是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这一切还是陷于表象,可谓粉饰一新。

  日本:百事一新

  在中国进行洋务运动的同时,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如火如荼地展开起来了。

  日本近代海军建设始于德川幕府末期,1867年明治维新后,新政府继承了幕府的海上发展方针,使得海军发展得以继续进行。

  难能可贵的是,日本很早就开始从体制入手实施改革,应对近代化的潮流,直接看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体系,走上文明开化之路。1869年7月8日,明治政府改制设兵部省,握有实权的兵部大辅(副大臣)大村益次郎具有非凡卓识。他积极推行废刀令和征兵制度,建立全民的新式国家军队。然而此举触怒了武士阶层,大村也在9月遭袭击而亡。不过这个方针还是得到了贯彻,终于在1873年1月10日成功地推行了征兵制,确立了日本建立近代军队的基础。当然,海军由于技术性要高得多,因此采用的是以征兵制为基础、以志愿兵为重点的兵役制度,这样既保障了具有充足的兵员供应,又能确保获得优秀的骨干力量,为日本海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871年,随着废藩设县令的颁布,使日本在国家体制上完成了转型。于是,过去隶属于各藩的,自造或者购自外国的舰船全部收归政府,并以此为核心,成了日本近代海军发展的基础。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1873年到1876年自行建造了一艘897吨的三桅蒸汽炮舰“清辉”号,此后在1875年到1878年又建成一艘“天城”号,1877年到1880年再完成一艘“磐城”号,此后接连不断地建造。也正因为如此,原本并不落后得中国造船业与蒸蒸日上的日本相比,显得那么的萧条,造成日后巨大差距的原因正在于此。而清廷的四海水师不但要晚于日本成军,还得不到统一,这可以说中日两国在海军的建设起点上已经分出来明暗。

  同时,日本开始完善自己的造舰能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不惜工本地加以扶植,这和鼠目寸光地因成本过高而放弃怠于自制舰船,一味地依赖于外购的清政府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下转B05版)

  【推荐书单】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三联书店

  陈悦《北洋海军舰船志》 山东画报出版社

  马幼垣《靖海澄疆——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新诠》 中华书局

  阎京生 刘怡《菊花与锚》(旧日本海军三部曲之一) 武汉大学出版社

  (日)海人社编著 沼风 陈叔阳 译 《旧日本海军舰船》 电脑报电子音像出版社

  俞天任《浩瀚大洋是赌场》 语文出版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