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走进甲午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走进甲午

黄海炮之殇(1)

大东沟复盘与北洋海军问题辨析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威海甲午战争纪念馆油画《黄海大海战》

  1894年9月17日,甲午战争中最为激烈的一场海战——黄海海战在鸭绿江入海口外爆发。5个多小时的鏖战之后,北洋海军“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巡洋舰沉没,而没能击沉一艘日舰,此战后黄海制海权拱手让人。此后日本海陆军步步紧逼,最终海陆合围北洋海军最后的基地刘公岛,曾称雄亚洲的北洋海军苦守孤岛近半年,在外援无望的死局中全军覆没。

  作为甲午战争爆发时,整个清政府军队体系中最近代化的军队,北洋海军曾被国人寄予无限厚望,而这支军队竟然在甲午战争中彻底失败,又使得国人对北洋海军的失败之因充满追寻的意望。从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经历看,黄海大海战可以说是这支海军力量急转直下的分水岭,因而格外受人注意。□陈悦(海军史研究者)

  辨析之1

  炮术训练有假吗?

  早在甲午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海军内部也曾进行过一次自我检讨。时任东征前敌营务处的李鸿章心腹幕僚盛宣怀,先后收集到了多名北洋海军中级军官总结失败原因的“条陈”。其中内容囊括战场指挥、战术、兵器装备等多种方面,而其中一位军官条陈中提及的一宗感慨,成为现代历史研究者习惯引用至总结甲午战败原因的典型例子。

  这位军官称,北洋海军平时训练火炮炮术时,习惯用固定靶,且预先测量好标靶的距离再射击,因之炮术不佳。炮术不佳,再联系到甲午海战战局的分野之战黄海海战中一艘日舰都没被打沉的情况,很容易让人产生二者间具有因果关系的结论。由此引申和发挥,不仅仅在学界出现了北洋海军训练弄虚作假的意见,而且在一些国内的影视作品中,甚至还编造出了北洋海军打靶演习时,预先埋伏敢死队到靶船上,随着炮声响起,敢死队引爆靶船,以此制造百发百中假象的离奇故事。

  实则对于这位军官有关炮术方面的教训总结,如果放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海军炮术的基础知识中去检视,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论。

  当时,因为军舰间的炮战常发生在数公里的间距上,具体操作火炮的炮手很难通过目视来瞄准、射击目标。那时的火炮操作标准模式是,先由测距员利用望远镜、六分仪或测距仪等仪器,结合计算,求出目标离自己的距离,而后下达到炮位。炮手则只要根据炮表的换算,调整火炮的俯仰到能够射击到该距离的仰角,对准目标所在的方向射击即可,命中与否主要取决于测距结果是否精确,以及炮手对火炮的性能、公差是否足够熟悉。因而炮手本身最重要的技术是,能够根据测距员标定的距离,准确地操作火炮射击到这一距离。就此,根据预测的距离调整火炮射击固定靶,其实是最切合实际的炮手基本能力训练。

  之所以北洋海军自己的军官会将这种原本正常的训练模式,诠释为不正常的失败之因而总结汇报出来。其中不乏因为战斗失败,而产生的对自身活动的极度不自信和对失败原因的迷惘。同时也不能回避的是,战败之后在北洋海军的中低阶军官中产生为了找原因而生搬硬凑一些似是而非原因的情况。

  甲午战争大事记

  1894年

  5月4日 朝鲜甲午农民战争爆发。

  6月7日 中日两国相互照会出兵朝鲜。

  7月25日 日本海军在黄海丰岛海面偷袭中国海军舰艇和运兵船,击沉“高升号”运兵船,中日甲午战争首开战事。

  7月29日 日本陆军和清军在朝鲜成欢作战,次日日军占领牙山。中日甲午战争陆战爆发。

  8月1日 中日两国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开战。

  9月16日 日军攻克清军据守的平壤,朝鲜清军全线溃败,退回鸭绿江中国一侧。

  9月17日 北洋舰队在黄海大东沟海域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大规模海战,日本联合舰队获胜,就此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11月21日 日军第二军占领旅顺后为报复中国军队此前的抵抗,屠杀旅顺全城。

  1895年

  2月2日 日军第二军主力当日最终攻克威海卫防御圈,占领威海卫。

  2月12日 北洋舰队在刘公岛向日本海军投降。

  2月19日 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和谈全权代表。

  3月30日 中日签订停战条约。

  4月17日 中日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新约》,即《马关条约》。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结束。

  (下转B07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