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教育周刊·活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2:教育周刊·活动

一期班 采写编排一网打尽(3)

2014年07月2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小记者团中级班参观珐琅厂、珐琅展览馆并进行现场采访。
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上接D11版)

  采访珐琅厂提升观察能力

  课程:新闻采访——中华老字号北京珐琅厂

  时间:7月23日

  授课教师:新京报教育周刊主编巫慧

  7月23日上午,新京报教育周刊主编巫慧带领中级班小记者前往北京珐琅厂参观、采访。北京珐琅厂是全国景泰蓝行业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小记者们来这里主要是要了解地理文化类稿件该如何进行采写。

  在北京珐琅厂,小记者们首先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了解了景泰蓝的历史和特点,并在不同车间近距离参观了景泰蓝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的全过程,在参观过程中小记者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随时向工作人员或技师提问。看到繁琐的制作过程后,有小记者问:如果烧蓝后发现有失误该怎么办?讲解员拿着一个小锤子和一把小锥子比划说,会这样一点一点敲下来。

  参观完景泰蓝制作工艺后,小记者又参观了珐琅厂内的景泰蓝博物馆,并向珐琅厂的王主任进行提问。小记者围着王主任问了很多角度各异的问题,如景泰蓝工艺的传承情况如何、景泰蓝工艺技术有什么新的发展、景泰蓝制作是否对技师有害、珐琅厂招徒有什么条件……王主任一一作出解答。采访结束,有的小记者还请王主任在采访本上签下名字,并留下联系电话,以便进行后期采访,做得有模有样。

  参观、采访完成后,巫慧为小记者分析了地理文化类稿件的整个采写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工作、采访工作、稿件写作构思过程、写作要点等,她还找出了自己以前在《北京地理》栏目做过的景泰蓝报道,评析了得失。

  “我们在做采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细节,比如制作景泰蓝非常费眼睛,很多技师都戴着眼镜,还有我观察到打磨的师傅手上有很厚的老茧。”巫慧还点评了小记者的提问,“有关景泰蓝前景的问题就问得很好”。

  首次接触“口述历史”

  课程:采访延展课程

  时间:7月24日

  授课教师: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郭晓明

  7月24日下午,中级班小记者来到位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参观、采访。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老师热情接待了小记者,并称他们是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第一批规模比较大的尊贵的客人”。

  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郭晓明首先为小记者们播放了一段宣传片,片中是他们访问过的一些已入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及文艺工作者的口述历史的片断,片中老人有的已逾百岁,有的已经过世。宣传片不长却很震撼,让不少小记者为之动容。

  口述历史简单说就是听前辈讲过去的故事,挖掘历史细节,展现历史人物,记录人类心灵。郭晓明说,“口述历史有个三‘亲’原则,即口述历史者要‘亲历,亲见,或者亲闻’过历史事件。”

  郭晓明介绍,研究中心共有五个组,他负责的主要是抗战老兵的采访。“我曾经采访过一位抗战老兵。他回忆,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有一个照测总队,他们有一套装备是专门在夜里用来打日军轰炸飞机的。这套装备是两三米长的大探照灯,旁边配有收音器,飞机飞来时通过收音器锁定飞机,之后打开探照灯,用炮火将飞机击落。这些内容,书上是没有的,这也体现了口述历史的价值。

  之后,郭晓明为小记者们介绍了口述历史项目的准备、采访及整理工作。最后,他介绍了口述历史目前存在的问题。

  讲座完毕后,小记者们参观了口述历史博物馆,里面有口述历史采访中收藏的珍贵文物以及崔永元的一些个人收藏。博物馆的老师还用有上百年历史的留声机为小记者们播放了一段音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