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4:书评周刊·主题

当代叶家 枝与叶共享虚拟空间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虽九死其犹未悔》

作者:叶笃义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2014年7月

定价:25.00
叶笃庄与妻子孙竦,以及女儿叶靓(左)和叶娃(前)摄于1951年。

  叶娃拉着妹妹叶晓的行李,两人一路谈笑,来到北大中关新园的住处。从美国出发,转道日本,叶晓飞行了二十多个小时,终于在7月30日上午落地北京。在住处楼下,叶娃向我打招呼。大约一刻钟之前,我和她的丈夫、历史学者周锡瑞教授聊起他的新著《叶》,这本书讲述了叶家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的百年沉浮。同时出版的,还有叶笃庄回忆录《一片冰心在玉壶》。叶笃庄即是叶娃、叶晓的父亲,周的岳父。

  叶家姐妹的这次见面,不像是约会,而只是一场重逢。今日此时,叶娃、周锡瑞夫妇已踏上归美行程,叶晓在中国的这段时光则刚刚开始。

  “丑到我心里了,但还是爱你们”

  叶笃庄这一家,叶晓1952年出生,排行老三,小时候上全托幼儿园。在最初的记忆中,她有过相对优越的生活,但很快,就从农科院一个三室一厅的住所,搬到“一个很小的屋”。在中关新园住处的房间,叶晓用手指在空中划出了一道弧线,向我说明“很小的屋”狭小的程度。

  “家里就摆一张床,没有什么地儿了。”叶晓说。不过,当时物质上的变化,对她并没有什么影响,来到一个新环境,倒觉得新鲜好玩。如今,她还记得和姐姐们玩《青春之歌》里的角色扮演游戏。在房间的墙上,挂着跳芭蕾舞的纱裙,她“当时觉得真漂亮”。

  小时候,叶晓不爱出去玩,常在家看书,对《格林童话》、《中国民间故事》等书爱不释手。看完后,在学校阅读课上,老师让叶晓分享其中的故事。

  这是叶笃庄第二次被捕前后的回忆。对于父亲的印象,叶晓强调他“锲而不舍”的精神。当时,她已经知道父亲在监狱中努力翻译写作的事情。

  在家中,氛围较愉快,母亲孙竦“一开始不会做饭,擀出的面条像小指头那么粗,又短,我们就笑,但也吃得挺香”。孙竦脾气很好,从不打骂孩子,喜欢给她们念唐诗,兴起还会唱诗,“有时唱杜甫的《兵车行》,唱得很好听,唱完再给我解释”。那时,有了解孙竦年轻时的模样的朋友,见到她三个女儿,总是露出一副失望的表情道:“太遗憾了,你们不像你妈。”孙竦则对女儿们说:“你们真是丑到我的心里了,但我还是爱你们爱得不行。”

  堂兄堂姐中,叶笃正的女儿叶维明和叶晓年龄相近,在一个学校上学,常在一起玩耍,两人最为亲近。如今,叶维明从事软件行业方面的工作,叶晓仍时常联系她。“我们不太谈工作方面的事儿。我们还说,退休后可以经常约着一起出去玩玩呢。”叶晓语速飞快,说到“玩玩”二字时,稍稍提高了声调。

  从下乡插队到出国留学、工作

  前段时间,叶晓给朋友讲了小时候家中放钱的往事:孙竦把钱放在抽屉里,不上锁,“小孩都知道钱在那儿,谁用谁去拿,也不会大手大脚,因为都知道就那么点钱”。朋友听说,称之为老子无为思想的运用。如今,叶家人在经济层面相当谨慎,“很负责任”,叶晓觉得,这多少与家里放钱、用钱的宽松自由有关。

  1968年,叶晓“要求进步”,前往内蒙古下乡插队,她主动要求到传说中最艰苦的农业队去种地——第一年,用牛种地,第二年,引进了拖拉机,“我们变成了拖拉机队”。在劳作中,知青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七夕过后,8月3日,叶晓将和同去插队的朋友,一起前往内蒙古,回到下乡的地方,“去玩玩,看看以前的老乡”。

  继叶晓之后,叶娃去陕西插队,“最苦的时候,三个月没有见过一滴油”;大姐叶靓去张家口一个部队农场“接受再教育”。

  下乡结束,叶晓到北京电视机厂工作了一段时间,期间发奋学习英语,因为深情专注而被误认为“脑子有毛病”。之后,她考托福,1985年赴美国留学,慢慢对经济研究产生了兴趣,一发不可收。

  1994年,叶晓进入世界银行,时至今日,她仍从事这份工作。叶靓在洛杉矶一家花布设计公司设计花布。叶娃成为一名考古工作者,致力于考古发掘与研究。7月28日中午,我联系叶娃时,她刚从陕西一处发掘工地回到北京。

  依靠电子通信联结家族关系

  和祖辈、父辈一样,如今的叶氏家族仍然重视教育。“我爸爸的爸爸就很重视教育,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学习,这是一个传统吧。”叶晓说。在她看来,叶家人身上有两个特点——重视教育、独立——“两者相辅相成,有好的教育支持,自然会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精神”。

  在美国,三姐妹经常通电话,每年见面少则一两次,多则三四次。“也会用电子邮件联系,但通话比较多。”叶晓说。

  除了叶晓三姐妹,叶笃正三个孩子也在国外,“叶维江在大学教物理,刚退休,叶维建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方实长女叶维丽上世纪90年代亦留学美国,现为美国马萨诸塞州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历史系教授。

  顺应时代洪流,从晚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时期,叶家作为一个宗族式的生活集体已经不复存在,家族成员在世界各地散枝开叶,但彼此仍联系不断,偶尔见面很少谈具体工作,生活、社会等成为主要话题。

  对于这一点,在《叶》的结尾,叶家女婿周锡瑞写道:“他们在后毛泽东时期的生活比自己的父母更加多样化,而且他们的足迹遍布了中国和全世界的更多地方。但他们仍然是一个大家庭,现在依靠电子通信将彼此联结在一起,这棵大树的树叶和树枝现在共享一个虚拟空间,而他们的未来还有待书写。”

  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