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探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探访

用不老的智慧,唱今天的歌

辛庄师范以传统教育联结个人生命

2014年08月0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林明进的《大学》课。
辛庄师范学员自己种的菜。
阿律吉他弹唱。
课间休息。

  地铁换乘两次,再倒两趟公交,即便是住在北五环的林萃桥,要来一次位于昌平的辛庄师范,单程也要用掉近两个小时。村口所见仍是那条笔直的运河,以及与运河平行延伸、高大杨树左右分立的村路。只是春天来时,杨絮漫天飞舞,槐花满枝头,草莓累累;今朝再来,换作桃李成熟,瓜菜丰收。上一次来这里,是为了听薛仁明讲《史记》,此番再来,则是听林明进讲《大学》。

  缘起 

  “看看科学光斑照不到的地方”

  谈到辛庄师范,绕不过去的就是创始人黄明雨。说来有趣,黄明雨本是学数学出身,早先涉足出版领域也是以学术书籍编辑身份介入,经他手编辑的书籍里有王元所著的《华罗庚》。但是差不多10年前,他的人生却有了一次大转折,他先是对科学有了怀疑,有个科学工作者对他说,“淡水不够没关系,去喜马拉雅山搞一次爆破就都解决了。”他开始意识到自己认识的很多科学作者身上有着精神独裁的一面。这成为黄明雨开始接近哲学的一个转机,他想尝试换个角度看世界,看看科学光斑照不到的地方。

  在阅读哲学书籍的同时,黄明雨的出版方向也在发生转变。从克里希那穆提到胡因梦再到华德福教育,一本本书出下来,可以看出他本人关注领域的变化和延展。

  而眼前这所辛庄师范,今年4月才正式开学,它的前身是“共生书院”,本是黄明雨举办公共讲座的场所,来自两岸学样深厚的老先生们来传道解惑。“共生书院”做了几年,黄明雨却不满足了,“来的人很多,听课也很有热情,但并未同个人的生命发生关联,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在黄明雨看来,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基本套用西方的学科体系,以知识和专业化为落点,但不注重培养完整的人。可是古老的中华文明早已有了自己的书院传统,他希望沿用这一传统,同时也进行新的探索和尝试,于是辛庄师范应运而生。

  从开课至今3个月的时间,辛庄师范已经陆续邀请学者们讲授《史记》、《易经》、戏曲、书道等传统文化课程,以及泥塑、湿水彩、人智学等华德福教育课程,并穿插农耕、游学、静修等实践体验课。学员们要自己种植蔬果,轮值做饭,环保的生活方式在报名时就被告知,每个人要自备水杯、餐具、手帕。

  学员们的学制以一年为期,入学时缴纳三万元的学费,在通过毕业考核并做满4个月的志愿工作后,这些学费会全额退还。熏陶出一批堪称“师者,人之模范也”的人,是黄明雨为辛庄师范安排的使命。也有人担心这样的运作模式会赔钱,“稍微赔一点还能承受。”黄明雨似乎并没那么担心钱的事。

  课堂

  “恢复鞠躬礼仪”

  我们来探访的这一周,除了林明进,台湾的民谣歌手萧泽伦(阿律)也被邀请来分享“歌曲欣赏与创作”课程。教室里一排挨一排的木椅子,没有课桌,上课前大家一如既往起立向老师鞠躬问好,下课时,再起立向老师鞠躬道谢。

  林明进解读《大学》,根源来自他的老师爱新觉罗·毓鋆。他总念念不忘的这位是清室后裔的恩师,毓鋆后来在台湾办书院讲学,林明进便随其读书暑往寒来三十载。

  原本我对林老师的《学生》一书还存个疑惑,为什么起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书名?原来他的用意是要强调生。如果给生字打个双引号,写作学“生”,这个普通的词汇马上就变得有分量了。他奋笔写下教学生涯里见证的生命故事,他写出了生命的光辉、刚强、坚韧、活力,以及向善和向上的本能,古老的智慧依然可以活在今人身上。

  炎炎暑日,密云不施,教室里的五台摇头风扇竭力驱散着不透风的闷热。半生执教的林明进老师中气十足,可是每天连续上下午的讲课,让他到了后两天嗓子还是沙哑了。他整整六天带大家研读《大学·经一章》,详解其中的关键字眼,其中“诚”这个字我喜欢,林明进说“诚”是持之以恒、持续去做,就好像大自然从不休假一样。说到这里,他又幽默地补了一句:“就是一条道走到黑。”“你们看我也会讲北京话了,就是声音沙哑,黑字发不出声了。”大家笑了。

  回味 

  “延续古老的智慧与美德”

  林明进的课上下午各两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而午时最易困倦的时间段,则穿插阿律的音乐课,每堂一小时。阿律年轻的面容里透着孩子般的纯真,正如他的歌有着清新、自然的气质一样,林明进称之为素人之歌。

  第一堂课,阿律就调动起大家的兴奋。他穿件白衬衫,潇洒地背起他的木吉他,和弦一拨,歌声清亮。他一首一首弹唱着他创作的歌曲,分享歌曲背后的故事以及创作灵感和心得,歌里传达出的情趣和温馨感染了大家,有人开始拿出手机录音。本来课堂秩序规定,上课时不许掏出手机,但这次班长也没说什么。课堂上还有个比较特殊的未成年人,是报名来听课的,只有十三岁。他上课时很开心,阿律歌声一停他带头鼓掌,下课后还黏着阿律,“阿律老师我想和你学吉他。”、“阿律老师你住在哪里,我晚上去找你呀。”

  阿律把歌按题材分为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动植物、趣味、自然环境、理想六个单元,每天介绍一个。这里面有他精心收集的各地歌谣,也有他自己的创作。他说分享的机会好难得,就尽量多唱些吧。

  林明进与萧泽伦,一个自称“老夫”,出入经典,看透江湖;一个自名“阿律”,相信理想,歌唱人生。两个人的课风格殊异,却仿佛高山与流水相得益彰。在离开辛庄的路上,我在想,关于人生智慧这件事,究竟在传统和现代有何不同呢?其实根本上没有什么不同。因为要想达到智慧的高度,哪怕在靠近经典诞生的时代里,也并非轻易之事,每个人通过自身修为只得他该得的一份;而现代社会里那些值得赞叹的人,他们身上延续的仍是自古以来的智慧与美德。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在变,社会习俗在变,但面对人生如何从容进退、活出价值、升华自我,这是留给每一个现代人的永恒的课题。用不老的智慧,唱今天的歌。

  【链接】

  辛庄师范位于北京市北郊,燕山山脉南麓,京密引水渠旁边,行政属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所辖。校训是“自明,自然,中肯”。学员们集体租用农民住宅,分摊房租,日常生活费用也由大家自理。辛庄师范每个月的课程会提前一个月公布,主要包括华德福培训和中国传统文化修习。在校期间,学员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周日至周四,每天晚上十点半熄灯睡觉。大家轮值做饭和进行日常的卫生维护。

  采写/特约作者 叶樱 新京报记者 孙玮婕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