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3:旅游周刊·特别报道

大幕拉开后畅游一个立体的欧洲(2)

2014年08月06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张广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王健民,高级旅游经济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上接D02版)

  ■ 专家视点

  欧洲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十年

  对于欧洲旅游开放的十年,有人说是“十年博弈”,我并不赞同用“博弈”一词,我觉得这是欧洲理解和认识中国的十年。

  德国的开放“逼迫”欧洲整体开放,在今天看,也是历史的必然。这十年也是中国和世界相互开放的十年。过去,中国官方对出境旅游多以“限制”和“管控”的姿态出现,而这个十年,国家各种限制在逐渐放宽,开放也是“双向”的选择过程。

  这些年,我们和欧洲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协同关系。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和举世关注,成为我国对外关系与交流往来进程中新的亮点和重要生力军。

  欧洲游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欧洲国家在政策上经常相互矛盾,旅游部门对开放相当积极,但本国的签证部门往往不够积极,所以就出现了旅游部门向政府施压的情况。

  一些欧洲人嘲讽中国人是“会走路的钱包”,而实际上他们也有“得了便宜又卖乖”的心理,他们看到了发展着的中国力量,却忍不住讥讽的心态。我认为,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过程,自我约束是一个渐进过程,而有些事情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问题。

  中国游客到欧洲旅行,有很多人是为了圆梦,从这个角度来讲,欧洲国家在中国对于自己文化的宣传并不够,很多中国游客对于欧洲的认知来源于中国学校的教育和书本宣传,这就是为什么欧洲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来到欧洲都要找“茜茜公主”,都要提到“音乐之声”。

  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产品从两周走八个城市、中国游客被外国人嘲笑“照片都不知是在哪里拍的”,到如今慢慢出现一地深度游,产品细分已经成为趋势,欧洲游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欧洲游是一盆“温火”,不会有大的起落。但欧洲国家的徒步旅行“朝圣之路”等中国游客参与的极少,而这种“特殊旅游”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仍然存在设限及隐性歧视

  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办理欧洲国家的签证还是比较难,种种设限的背后是欧洲人对“非法移民”的担心。据统计,全世界有不少于300万非法移民,而中国只有不到10万非法移民。但因为这一条,中国游客在办理签证时,受到了极其严苛的待遇。

  此外,欧洲签证费用相对比较高,美国随着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每年调整一两次签证费用,但是欧洲基本上没有变动。今年最新推出的“24小时优先签证服务”措施要收更加高昂的签证费用。

  中国游客在欧洲被偷、被抢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今年五月,中国旅游团30多个人在法国全团被抢劫,这引起了人们对于旅游团安全的关注。旅行社常宣称,跟着旅游团是最安全的,希望这样的宣言是可以信赖的。

  在欧洲,对于中国游客也存在着隐性的歧视问题,例如在某国的教堂里,只用中文书写着“不准大声说话、不准随地吐痰”。这样的提示方式是很有问题的,如果换用两国语言来书写提示,是不是才更恰当?

  这十年来,一些欧洲旅游线路项目没有改变,但大多由“全包价”变成了半包价,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