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教育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教育

童诗回来了 “希望诗人们能到学校来”

2014年08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诗人北岛和他的女儿田田在现场读诗。 图片由出版方提供

  主持人翟永明说出北岛的名字时,台下发出几声尖叫。

  8月6日晚,一场读诗活动在单向街举行。诗人们大多手拿北岛选编的《给孩子的诗》,从其中选取某首来朗读。在朗诵环节的最后,北岛和他的女儿同时登场,他们各读一首诗,完成了压轴性表演。

  上世纪80年代,北岛曾热切关注儿童诗歌领域,还去上海的“诗歌少年班”讲过课。时隔三十多年,北岛选编《给孩子的诗》,可看作他在童诗领域的回归。不仅如此,在北岛心里,诗歌更堪大用。事实上,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童诗与教育的相互作用,越来越受重视。今年1月,诗人王小妮选编《给孩子们的诗》,鼓励学生读诗。也有诗人创办儿童诗报,传播儿童诗歌。在创作、出版、阅读推广等领域,同样有不少人默默付出心力。因为北岛的行动,儿童诗歌教育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但其实,诗歌与教育的“合谋”早已开始,且从未停止。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诗人说童诗

  源于“鼻子气歪了”

  2011年,兜兜刚上小学一年级,有一次,被选入普通话朗诵组,准备参加香港学校朗诵节比赛。他带回了一首诗,叫《假如我是粉笔》,诗中写道:“……假如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让同学在黑板上画画/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

  北岛读了儿子带来的诗,“把鼻子气歪了”,觉得“这类普通话训练教材不仅滥竽充数,反过来伤害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正因如此,他下定决心,花了两三年时间,编选出《给孩子的诗》。“让孩子天生的直觉和悟性,开启诗歌之门,越年轻越好。”在书的序言中,北岛写到。

  《给孩子的诗》选取了101首诗歌,其中外国诗70首、汉语新诗31首,大多是文学史意义上的经典之作。不过,在读诗活动现场,北岛对记者强调:“这是我一个人的品位,并不是从经典出发,还有很多经典诗歌没有选进来。”

  今年1月,诗人王小妮也编选了一本《给孩子们的诗》,她认为不能用课本局限和框定孩子们的丰富想象力,而是应该看到课本以外的东西。与北岛选本不同,这本书既有“选给孩子”,也有“写给孩子”,还包括孩子自己写的作品。成年人作品中,“很多诗人有类似孩子的思维”,这使得入选的诗歌更具亲和力。

  对于北岛、王小妮两种选本,诗人、《小不点儿童诗歌报》主编池沫树认为,他们有自己的审美标准,“视野更宽阔,更包容”。

  除了选本,在童诗作者方面,“特别优秀、突出而广为人知的不多”,其中金波是多位受访者提到的代表作家。不过,这并不代表在童诗领域诗人的缺席。诗人童子着力创作童诗已长达十年,据他观察,国内童诗作者并不少。

  “我总能从少儿报刊上读到令自己惊艳的儿童诗作品,所以我想,需要的只是一个让优秀者更多被关注的过程,比如在图书出版方面。当你不去接触和关注这些作者的时候,你就不会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在默默写作。”童子说。

  诗人们也慢慢认识到给孩子写作的意义,进而投入进来,如刘脏、吉葡乐、乌木等。6月17日,周公度在其博客贴出《很生气》一文,自我调侃“写了篇伟大的作品”,内容是:“农场的食物盆子摆乱了。小猪误吃了小羊的食物。小羊误吃了小牛的食物。小牛误吃小驴的食物。小驴站在小猪、小羊和小牛的面前。它大喝一声:‘我不想吃猪食啊!’”

  老师说学生

  读新诗仍是“非主流”

  无论是选本,还是诗人的创作,都指向新诗。与此迥然有别的是,在中国,阅读新诗仍然是“非主流”。2011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了一项关于诗歌的调查,在网友喜欢的诗歌类别中,63.8%的人喜欢古代诗歌,喜欢读现当代诗歌者不过21%。

  接受媒体采访时,诗人汪国真现身说法,认为要读懂新诗,得读透古诗。“我认为我能在诗歌上取得成绩,跟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有很大的关系。读懂现代新诗须从读透古诗做起,新古一脉相传,有源有流。”

  池沫树等多位受访者则认为,应该古诗与新诗“一起读”。不过,在诗歌阅读式微的当下,这种看法更多的是一种呼吁和期望。在学生阅读方面,尤其如此。

  以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例,其形势已然十分严峻。据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研表明,从“完整阅读过的课外书(不含杂志)的数量”来看,在义务教育结束阶段,10个学生中至少有4个读书不到10本。就现代诗的阅读来看,中学生阅读研究专家蔡可认为,整体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当然,也不乏亮点——“有的学校现代诗校本课程非常受欢迎,类似中学生诗歌大赛的活动,也有非常成功的实践案例。”

  对此,蔡可分析道:“学校各门功课任务繁重,作业多,学生没时间读书。高中生教辅的阅读占较大比例。受社会上阅读材料肤浅化和娱乐化趋向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喜欢轻松的、消遣性强的课外读物或网络阅读,以此减压。”

  及至大学,校本课程仍然是学生接触诗歌的主要渠道,如果学校没有开设与诗歌相关的课程,或者没有碰到过喜爱现代诗的老师,那么,学生很可能与诗歌无缘。作为一名大学教授,在教学过程中,王小妮开始注意到学生在诗歌认识方面的浅陋。他们接受诗歌的途径“几乎只是课本”,甚而认为教科书里选出来的古体诗才是诗。“显然,他们被12年的课堂和课本灌输给格式化了。”王小妮说。

  在诗歌课上,这些大学生慢慢接触、体会现代诗,“谁都能进入现代汉语诗,每个人理解他能体会到的那个部分。”王小妮发现,90后大学生喜欢一首诗,常常发生在某些诗句和他的某种经历忽然重合的时候。

  体验、感受诗歌的方式,大多来自朗读。课堂上,王小妮会鼓励学生用各自的方言读诗,“孩子们的反应很积极”。在王小妮看来,朗读可以加深理解,不过,“很多诗需要静下来慢慢体会。”

  孩子说海子

  “这个人的心理好像有点问题”

  有一次,池沫树去迪斯尼游玩了一趟。他发现,“那里没有任何说教性的东西,有的是你自由的选择和快乐,让孩子自己去体会”。

  这一经历对池沫树办报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最新一期《小不点儿童诗歌报》里,他选用了一首台湾诗《捉鱼》:“我们去捉鱼/河里没有鱼/我们变作鱼/大家捉来捉去”。池沫树认为,这种游戏性质的诗歌较为缺乏,“很多是说教性的诗歌。”

  不过,孩子自行创作的诗歌,却多有童趣。韩寒主编的《独唱团》上,曾刊发过一首童诗《风在算钱》:“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纸币在飘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算钱。”

  有评论认为,儿童创作的诗歌,具有文字游戏的性质,不宜过高评价。王小妮不这么看,她认为如果孩子凭想象写出几个短句子,他自己觉得很有趣,这是好事情,“有益于思维的活跃和开放”。

  “有些写诗的成年人,‘文字游戏’色彩比孩子们重得多,有意识地‘玩文字’,而孩子们多是无意的,是‘胡思乱想’,他们脱口而出的短句子常常又跳跃又奇异,超出成人的想象,孩子们离原初的诗最近。”王小妮说。

  即便如此,作为儿童诗歌报的主编,池沫树还是感受到了某种“反作用力”。“从来稿看学生的创作,有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是大量抄袭,有的还是老师带着抄。这种急功近利让他们为写而写,特别是为了参加一些比赛而写。”

  诗人蓝蓝给孩子读的诗,除了包含爱之外,也有一些诗读起来幽默可感。在她看来,儿童诗歌中的幽默甚至能产生民主,它“能对威权的东西进行解构”。蓝蓝不仅给孩子读诗,还“偷偷写童诗”——“为自己内心的小孩而写”——她的童诗集《诗人与小树》即将出版。在《如何成为一个诗人》这首诗里,美国佬帕吉特的工作是教孩子们写诗,诗中他说:“亲爱的孩子们,/写诗其实很容易,/今天的作业就是比赛吹牛/谁说得最不可思议/谁就是诗人!”

  当然,在趣味之外,蓝蓝希望童诗有意义。“不是什么‘小鸭子呱呱呱’,而是能够进入孩子的心灵,参与他们灵魂的成长。”蓝蓝说。

  孩子读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为她读过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没有介绍作者、背景,听完,孩子说:‘哎,这个人的心理好像有点问题!’这么一说,让我很震惊,因为海子写这首诗时,真的是有点问题。”说罢,阿甲呵呵笑了起来。他认为,孩子会自行探索诗歌的意义。

  老师说诗人

  童诗应读给孩子,而非媒体

  在读诗活动现场,语文老师潘海燕向诗人们提问,她希望诗人能去学校,和学生亲密交流,而不是坐在书店,面对着成人和媒体读诗。

  潘海燕抛出的问题,呈现了一部分学校的努力和渴望——需要有人“搭桥”,诗人们从桥上过,去往学生中间。潘海燕向记者介绍,每年,她会组织二十来个诗歌专题,集中向学生解读诗歌,其中绝大部分是现代诗。参加这场活动,她还带了几名学生来。

  “对于这些诗歌,学生很有兴趣……我希望,诗人们能到学校来。”因为刚提完问,潘海燕声音压抑而激动,在诗人们的话筒旁,记者不大听得清楚。

  潘海燕的出现,带来了教育体系的声音。在编选《给孩子的诗》前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北岛说:“难道我们真希望子孙后代都成为只懂专业知识的准机器人吗?或许诗歌可与教育体系抗衡,救孩子们于水火之中。”对于诗歌这样一种“担当”,诗人自有不同意见。

  在童子看来,诗歌阅读不算是对应试教育的抗衡,而是对当前社会节奏的一种抗衡。他向记者解释道:“当前的社会整体趋于功利性,使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也被迫变得紧张而充满竞争性,但是无论什么时代,孩子们都有权拥有自己的童年。童诗比起别的文体,可以更感性地给孩子一个诗意的氛围,让他们的心理成长安全一些,向童年的本质回归一些,而不至于过早被成人社会同化。”

  王小妮则认为,诗歌很难获得定向抗衡的力量,一无所用,才为“诗”,它具有的力量,“是无定指的力量”。在另一个层面,王小妮对诗歌寄予厚望:“我希望它能帮助一个个更独立的内心存在,这个内心可能由于诗的介入而美妙,敏感,灵动,沉郁,致密,犀利。”

  蓝蓝更为强调诗歌激发的想象力。她认识一个五岁的小孩,正要吃饭时,看见海,他想去游泳,于是说服大人道:“我们先去游泳吧,如果我们吃了饭去游,就会沉到海里去。”蓝蓝认为,这显示出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大人适时予以鼓励,那么,对他的诗歌教育已经开始。

  “想象力的教育尤为重要,想象力可以使一个人抵达他人,他人的感受,他人的欢乐和痛苦,都能通过想象力成为自己的。一旦你有想象力,你就不会漠视别人的感受。”在活动现场,记者抛出诗歌可与教育体系相抗衡的问题时,蓝蓝把这个观点重申了一遍。

  作为诗歌与教育的一个“中间人”,潘海燕没有得到令她满意的回答。她提问前,北岛已经匆忙抽身离开,和他的女儿一起消失在夜色中。读诗活动仍在继续。

  【童诗选摘】

  《羡慕》 □蓝蓝

  一个小男孩羡慕一个小女孩。

  一块橡皮羡慕一根铅笔。

  一座大山羡慕一只慢吞吞的乌龟

  “我多希望能像它那样会走。”

  一颗冰冷的星星,

  羡慕一个靠在树上哭泣的人:

  “——但愿我也有那样颤抖的痛苦,

  使一颗心脏在我身体里跳动。”

  《我总想给里面多放点儿什么东西》 □童子

  我总想给里面多放点儿什么东西

  冬天的劈柴,夏天的冰块

  给雪人的胸膛再多一点儿白

  水里的糖,花心的蜜

  给知了的吟唱多一点儿旋律

  回家的旅途再多些平坦

  灯光更加柔和而不是刺眼

  情人从吻里得到更多的永恒

  海把更多的身影指认为海

  而小小的婴孩,那么完善

  能多放进去一点儿的只有爱

  《致太阳》 □多多

  给我们家庭,给我们格言

  你让所有的孩子骑上父亲肩膀

  给我们光明,给我们羞愧

  你让狗跟在诗人后面流浪

  给我们时间,让我们劳动

  你在黑夜中长睡,枕着我们的希望

  给我们洗礼,让我们信仰

  我们在你的祝福下,出生然后死亡

  查看和平的梦境、笑脸

  你是上帝的大臣

  没收人间的贪婪、嫉妒

  你是灵魂的君王

  热爱名誉,你鼓励我们勇敢

  抚摸每个人的头,你尊重平凡

  你创造,从东方升起

  你不自由,像一枚四海通用的钱!

  ——摘选自《给孩子的诗》

  【延伸阅读】

  《给孩子们的诗》

  作者:王小妮 选编

  版本:南方日报出版社

  时间:2014年1月

  《给孩子的诗》

  作者:北岛 选编

  版本:中信出版社

  时间:2014年7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