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D06版)
近些年,葡萄酒已经成为时尚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葡萄酒消费量在过去五年里翻了两番,预计2017年国内葡萄酒市场消费能力将达到28.3亿升,增长幅度达102.5%。延庆县委书记李志军表示,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为葡萄酒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而延怀产区依托首都资源,集聚人才、资金、科研、政策等各类要素,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抱团发展、做优做强,才能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和未来。
国内葡萄酒行业整体下降,市场降温
中国酒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表示,目前,葡萄酒行业出现整体下降。中国酒业协会统计50个企业数据显示,2013年,葡萄酒产量下降17.31%,销售收入下降33.45%,利润下降43.98%,行业出现整体下滑,有企业出现亏损,特别是高端产品销售下降明显。部分区域出现拔葡萄树现象。从2010年起行业增速减缓,到2012年、2013年行业出现下降年情况,已开始传导到上游,以及企业自建或合作建设的基地已进入收获期,最终导致2013年出现果农拔葡萄树或越冬不埋土现象。
王祖明表示,虽然市场已经降温,但部分产区政府、企业对这个产业的热情没有完全退却,规划、思路等很多方面仍停留在前几年的状态中,工作重点没有发生改变,这显然不能适应产业的新情况。
“金字塔”形产业结构才能更好发展
现在好多地方做葡萄酒产业规划,只看葡萄酒的增长速度有多快。但葡萄酒在国际上,是贸易量最大的饮料酒,世界上葡萄酒是过剩的,因为中国市场在快速增长,所以,新旧世界的葡萄酒生产国都盯着中国的市场,这几年,葡萄酒的进口量增长非常迅速,对国内葡萄酒产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前几年大量进口及库存,现在低价抛售,以及低价劣质的进口酒,对产业、市场都造成了严重损害;同时,正常进口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部分区域已经挤占了国内品牌市场。所以,国内某一个葡萄酒产区做规划,不能光看增长量,还得看看国内其他产区的相关规划是什么,也还得看看国际上的产量过剩情况以及这几年进口增长的情况。仅凭分析,就上量,是很冒险的。
王祖明认为,近几年,国内葡萄酒产业有改善,但要走的路还很长,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种植的酿酒葡萄没有表现出产区个性和特点。此外,这些年,新的酒庄几乎都把产品定位在高端,这本身就是不符合产区自然条件、消费市场规律的。世界上主要的葡萄酒生产、消费国家,都以餐酒为主;只有形成“金字塔”形的结构,产业才能更好发展,产品要进入家庭,产业才能扎实,高端市场的“蛋糕”才能真正做大。
■ 产业评估
税负和人工成本高企国产与进口葡萄酒差距明显
甘肃省酒类商品管理局局长陈浦介绍,当前我国葡萄酒产业跟世界其他地方相比,依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价格方面,这主要牵扯到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因为有一种成本是葡萄酒企业自身无法克服的,那就是税收。
我国的葡萄酒生产企业税负比国外重很多。在葡萄种植环节,是按照农业来看待,但加工这个环节就按工业产品走,也就是说,我国把葡萄酒作为工业产品来对待。而国外把葡萄酒产业这一块,包括形成的产品,都当农产品来对待,税负很低,有些国家甚至是零税负,税负最高的西班牙也就是7%。在我国,葡萄酒生产企业光税负就超过30%,还有一部分费,税费加起来在35%左右。
据一家国内葡萄酒企业负责人介绍,中国葡萄酒各个环节上都要纳税。最终生产出一瓶葡萄酒,瓶子、瓶塞,箱子等材料的税费都要包含其中。一瓶酒卖100元,企业还要交17%的增值税,10%的消费税,其他还有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土地税、工资收入税等等。
而国外不同,比如美国加州的一个酒厂,企业唯一要交纳的是利润税,即把原材料、土地瓶塞等成本全部刨除以后的利润部分,如果挣5块钱,就只针对这5块钱按比例纳税。
国外葡萄酒作为农产品,不仅税负很低,而且补贴很高,种植环节有补贴,就连品质不好的葡萄要更新换代,政府都要给补贴;营销环节也有补贴,比如一家法国的酒厂到中国来做宣传,做展示,推销酒,要花路费、展览费等费用,数额很高,但国家可以给补贴。
陈浦认为,如果葡萄酒税收政策不调整,我国葡萄酒就很难与国外抗衡,因为在成本上就远远高于国外的同类酒。
国家级葡萄酒品酒委员杨兴元认为,除税负重以外,我国葡萄酒产业还有一个劣势,即生产成本高,尤其是人工成本高。人工成本差距现在还不太明显,但目前人工成本增长比GDP增长还要快,随国内人均工资的增长,人工成本高这个劣势今后会越来越明显。
人工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低下。欧洲的葡萄种植,不浇水,不埋土,不施肥。除了采摘葡萄以外,一个人可以管12到15公顷土地。而我国,不用埋土的地方,雨水太多,生产不出来好葡萄;而能长出来好一点葡萄的地方,都需要埋土,因为冬天太冷了,葡萄如果不埋土就过不了冬。一般来说,埋土地区的葡萄种植,一个农民只能管15到20亩地。就此而言,国外的劳动生产效率是国内的10倍,这是关键所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