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新公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4:新公益·特别报道

鲁甸地震:民间组织向“精准救灾”靠拢

2014年08月1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截至8月10日,617人死亡。虽然震级没雅安地震高,但伤亡程度已超过雅安。此次地震发生在偏远山区,救援环境艰苦、工作强度高、补给获取难,考验着现场参与救灾的各类社会组织。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组织依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形成不同的救灾角色,从而构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民间救灾图景。”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发布的地震简报指出,除了搜救和物资管理等技术专业性,几乎已成为老生常谈的“协作统筹”也在考验着另一种专业性。

  在鲁甸地震救灾中,“精准救灾”这个词被各组织多次提起,协同救灾所带来的收益,已让参与协作的组织尝到甜头。在灾难历练中,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救援力量再向理性成熟跨进。

  目标锁定

  救灾精准化程度提升

  在7月的海南救灾时,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就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有了一次协同合作,双方都尝到了甜头。十多天后,鲁甸地震,这种协同救灾的合作一拍即合。

  8月5日,绿舟救援队徒步抵达“孤岛”红石岩村时,马上反馈当地所需物资。基金会按需调配,两天后,第一批物资就抵达离红石岩最近的地方。

  “他们在前方搜索,了解救灾点需求,我们把物资送进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徐劼指出,基金会与救援队合作可以实现精准化的救灾,救灾点需要什么,基金会就调配什么,这样才能极大满足灾区人民的需求,避免物资积压浪费。

  “精准救灾更能有的放矢。”绿舟应急救援促进中心负责人李峰指出,在现场救灾时,经常能感到不平衡,有的村物满为患,有的村却无人问津。而深入一线的救援队可以精准掌握信息,并反馈基金会。比如火德红镇,当地饮水有保障,受灾民众只1000多人,但8月6日镇里就收到60万瓶矿泉水、3000多顶帐篷。信息被发现后,马上通过各类组织向外传送。

  “在前两次地震基础上,这次的精准化程度更高了。”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指出,在此前救灾中,发放物资时,人家捐什么就资助什么。这次,很多基金会都做成了捐赠包,定向捐赠,配备的东西都是灾民所需。比如壹基金的夏季温暖包、中国红基会的赈济家庭箱。他将之归结为,参与救灾的社会组织专业化程度更高,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应用。

  民间协作

  多个协作平台应运而生

  除了救灾中表现突出的壹基金救援联盟和壹基金联合救灾平台,鲁甸地震救援显示出,基金会与民间组织以及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在加强,短时间内,民间组织在自发有序地组合。

  今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蓝天救援队等国内外29家公益组织共同组建的“人道救援网络”在这次地震救援中崭露头角。

  “区域有灾害时,首先动起来的是地方公益组织,他们离灾区最近,这是利用人道救援网络进行属地化救援。”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部主任王鹏说。

  8月4日,地震次日,扶贫基金会联合多家NGO在灾区建立的第一个实体民间救灾协作营——鲁甸原点大本营,为更多救灾团队提供食宿及信息服务,所有救灾伙伴都可在此统一办公。基金会设立指挥部,分组明确,分批过来的成员组织和志愿者可编入分组,有序开展救援。

  为提升民间救援效率,扶贫基金会还提出“鲁甸公益同行”计划,分别针对灾后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及灾后重建三阶段,开展社区救援、陪伴及发展计划,为公益伙伴提供资金、资源,系统性、专业化的支持NGO参与灾害救援行动。

  8月5日,河北张家口天行健救援队、华夏救灾基金等20家民间公益组织也发起成立“民间公益组织鲁甸救灾联合协同平台”。

  8月6日,震后的鲁甸县火德红镇,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以支持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为核心的“援动力·公益组织灾区工作站”建成,首日,合作方滴水公益就接收了26位志愿者入驻。

  “相当给力、相当及时。”滴水公益负责人王旭东认为,对救灾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加油站”。

  工作站为公益组织在灾区一线工作提供包含4顶多功能帐篷及139种配套设施,满足包括生活保障必需品、应急装备、办公设备、专业技术等一线救灾需求,为3-4人的灾区公益组织团队提供3个月的工作生活场所。

  南都公益基金会也启动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基金,资助民间组织救灾。

  “这一次的团队协作更多了,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方式也变得更有层次,有服务于灾民的组织,也有服务于其他组织的社会组织。”卓明灾害信息服务中心简报统编徐诗凌说。随着安置期到来,许多团队已确定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有限度、有定位、有专门领域的组织成为前线行动的一大特色。

  官民合作

  官方平台被指“有点晚”

  “随着灾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灾区内许多道路受阻,部分地区再次出现志愿者拥挤的情形……这再次提出了民间团队和志愿者有机协作、有效统筹的问题。”8月5日凌晨,卓明地震援助信息咨询中心发出简讯。

  尽管协作体越来越多,但仍有游离在外的志愿者和公益组织的存在。

  7日,云南省民政厅在救灾应急指挥部下设“社会组织参与救灾协调服务组”,同时成立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

  云南省民政厅信息显示,截至9日中午12时,已有14家组织完成在平台的报备,另有65家公司或单位已致电咨询或申请相关资助。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救援队负责人认为,这个平台来得有些晚,“救援都快结束,我们要撤离了才建立。”

  “这个平台是社会组织倒逼形成的。”在救灾现场,壹基金救援联盟执行委员、云南火峰救援队大队长侯昭敏对当地政府的表现急了。

  地震发生后,带着两三天的给养,壹基金救援联盟救援队立即赶往灾区,却被堵在路上。救援队只好轻装上阵,连帐篷睡袋都弃在鲁甸,硬生生走了40多公里山路进入重灾区。“破拆工具都进不去,一个队带了近一吨的装备,几十里山路,扛进去太费劲。”

  侯昭敏称,最开始政府没有严格执行进入机制,导致大量无关车辆堆积,进入灾害现场的2/3路程是堵的。

  8月5日,当侯带着50多人的救援队和前方所需给养深入灾区时,被政府设置的关卡堵在了外面,理由是,里面道路拥堵不让进。

  当晚,现场救援的20家公益组织联合发起了“民间公益组织鲁甸救灾联合协同平台”,公益组织决定形成合作机制,用统一的声音与政府对接。

  8月7日,社会组织救援服务平台建立后,渐渐发挥出作用。

  8月9日下午,北京专业医疗社会组织“善医行”在进入震区火德红镇后,遇到药品缺少和两个医疗团队进入灾区急需通行证的困难。向平台求援后,省民政厅马上调剂解决。

  点 评

  政府对接大型基金会建立的联合体,基金会联合草根NGO,草根NGO联合个人,是一种理想的救灾模式。这一次鲁甸地震救灾,尽管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一小部分组织还没实现密切合作。但至少政府和基金会、社会组织都有意识在联合、对接,而且已有常态化的趋势,形成了一些规章制度。

  今后,在灾难没发生时就有一些规则制定、会议讨论、日常训练,把愿意参与救灾的组织纳入联合体。形成联合体后,政府和联合体对接,将能确保救灾更加专业化、精准化。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

  ■ 亮点

  电子地图破局救灾盲动

  尽管此次地震社会组织协作力度提高,但救灾盲动现象仍然存在。地震发生后几天,有大量志愿者聚集鲁甸,有的人不知道该做什么。

  卓明几乎每天发出地震救灾简讯,搜集各方信息发布,希望参与救灾的社会组织不要抓瞎乱撞。

  卓明的这些信息,汇合媒体、其他组织等提供的信息,汇聚到了一张被称为救灾地图的电子图上,纷杂信息在地图上变得简单而可视。

  哪里只允许小型车通过,哪里可能会出现滑坡急需评估,哪里需要志愿者协助、物资发放情况等信息,地图上一目了然。

  点击每一个信息点,就可看到这个位置的需求和情况。记者点击地图上的火德红乡人民政府位置的图标,立刻显示一条8月8日“已核实”状态的信息,证实方鲁甸青年创业商会急需四驱皮卡车,带兜小货车等。

  “用基于地理位置的方式,来向社会传递信息。这个平台起的就是信息汇聚的作用。”益云(公益互联网)社会创新中心的负责人万涛介绍,在雅安地震中,救灾地图已略显身手,这一次则附加了一些新内容,尝试从民间层面对救灾信息进行“信息救灾”。

  万涛介绍,地图数据全开放,任何组织都可进行发布,但会有一个核实和未核实的标志需要发布时选择。同时,地图还有生成简报的功能,方便社会组织创立简报,地图可抓取数据进行分析,在简报中自动生成图表,以利于社会组织、政府更好地披露信息。

  此次鲁甸地震,益云派出两名工程师进驻前线大本营,以加强信息沟通,微公益组织提供互联网技术支持。

  益云还计划与政府实现信息对接,让政府的信息在地图上呈现。比如,政府可以发布当地村庄的人员、地形、受灾等情况,让公益组织发挥自己的优势,灵活响应需求,错开集中点。

  ■ 呼吁

  民间救援成本需长期埋单

  根据卓明灾害信息中心统计,此次进入灾区的社会组织有70余家,其中不乏一些救援队,而救援成本问题在这一次救灾中再次被提及。

  绿舟救援队负责人李峰称,每一次救灾,救援队的花费只能自己承担,以云南鲁甸这次为例,17个人在前方参与救援,目前都是自掏腰包。但机票一项,单程就要3000多元,还有食宿费、油钱等。所幸这次队员的保险由北京感恩基金会解决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也表示愿意承担其一部分救灾成本。“我们也希望不让队员又出力又出钱,不希望队员流失。

  这不仅仅是绿舟救援队面临的局面。谁来为每一次的救援成本埋单,也是救援队最关心的问题。

  此次鲁甸地震救援中,协作模式的优势,在这方面凸显。

  由于属地救援最为快捷,在自身拥有一支蓝豹救援队的情况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又和当地救援队进行了联合救灾。“当地救援队怕费用无法消化,而我们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肖隆君表示,不能让救援队员垫钱,所以基金会将根据实际需要承担这笔费用。基金会出钱,救援队出力,并能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再根据前线反馈的不同乡镇灾民实际生活需求,灵活采购物资。

  还有一些专业能力高的救援队找到了靠山,比如此次蓝天救援队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合作、绿舟救援队和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合作、壹基金救援联盟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的合作等。

  中国扶贫基金会紧急救援部主任王鹏表示,基金会为蓝天救援队提供人员后勤保障支持,比如救援队出动的交通费、油费、人员食宿费等。并针对前线救援队员提出的具体要求,比如破拆工具等,提供公募资格协助筹募资金。

  此次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合作,绿舟救援队的救援成本也可能得以解决,但下一次救援行动呢?“我们希望和企业、基金会长期合作,每一次大灾的时候,不再为救援成本费心。”

  卓明的徐诗凌指出,各个救援队和基金会之间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接触,这种酝酿过程让基金会能更好地了解到,在紧急时刻,救援队和其他救灾组织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所以这一次很多基金会能很快决定推出什么项目,比如启动小额资助等。

  “这是一个好现象,是我特别高兴看到的。”壹基金救援联盟执行委员、云南火峰救援队大队长侯昭敏表示,社会对于公益救援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基金会、地方政府、企业都会想到给救援队解决一些救援成本,尤其是相对于专业点的救援队。

  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救援地图

  灾区路况:截至8月8日7点

  信息状态:已核实

  标注时间:2014年8月8日

  证实方:卓明救灾信息平台

  标签:交通

  描述:灾区路况:截至8月8日7点;1、昭通至鲁甸至沙坝村道路通畅。2、鲁甸沙坝村至龙头山镇道路通畅。3、龙头山镇至乐红镇道路因塌方仍在抢修,不能通行。4、巧家新店乡至谓姑村的道路多处被滑坡、落石阻断,短期不能通行;但可从新店乡牛角村绕行至开基村,再从开墓村绕行至谓姑村。

  NGO在行动 

  灾后紧急启动“有你救有力量——云南鲁甸地震人道救援行动”,救援人员携带紧急安置物资100个救灾保障箱赶赴震中。同时提出“鲁甸公益同行”计划,分别针对灾后紧急救援、过渡安置及灾后重建三阶段,开展社区救援计划、社区陪伴计划及社区发展计划。鲁甸等县将纳入爱心包裹项目受益范围,部分善款用于购置学生型生活包,开学后第一时间向龙头山镇、火德红镇等极重灾区发放。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

  壹基金救援联盟、壹基金联合救灾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开展救援行动、评估灾情及物资需求。为受灾同胞、受灾儿童提供生活方面的援助。物资包括:帐篷、彩条布、温暖包、饮用水、棉被等。

  截至9日16时,1400个赈济家庭箱在营盘村发放完毕,救援队携带500多只赈济家庭箱,9日连夜从小寨镇送往另一个重灾区巧家县。第二批2000个家庭箱已经完成采购,正在配货装箱送往灾区前线。第三批2000个赈济家庭箱采购工作已启动。

  中国青基会联合37家地方青基会共同启动“希望工程@昭通紧急救灾助学行动”。8月8日,中国青基会、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青团昭通市委联合启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鲁甸地震灾区重点乡镇大学新生全覆盖资助行动”。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蓝豹救援队8月3日17点启动云南鲁甸地震救灾救援响应,赶赴现场救灾。蓝豹救援队在川队员当晚出发,西安四名队员当晚8点驾驶救援保障车携带救援装备及发电设备前往,同时资助震区就近的凉山救援队作为蓝豹救援队协作队伍参与此次救援。救灾救援部紧急调拨1000床棉被支援灾区。

  启动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基金,资助民间组织开展救灾工作。8月6日,审批通过了第一笔资助8万元,支持“民间公益组织鲁甸抗震救灾协作平台”大本营运营行政费用,以通过推动民间力量在灾害应对中的协作,实现有序有效参与。

  A特04-05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