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书评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书评周刊·特别报道

爱丁堡图书节 国际大牌爱吐槽

“冰与火”作者称严肃文学评奖总将奇幻排除在外

2014年08月1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大叔。
夏洛特花园图书节参与者。
老虎来喝下午茶作者朱迪斯·克儿。
帐篷里的观众。

  【书展国际范儿】

  编者按:就在上海国际文学周开幕之时,和我们时差八小时的爱丁堡图书节也已经提前三天开幕。另一端的图书节,也是尽显国际范儿,村上春树和《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R·R·马丁的加盟,可让这里的嘉宾阵容一点都不输给有奈保尔压阵的上海国际文学周。且让我们看看,与上海书展时间重合的爱丁堡图书节上,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

  2014爱丁堡图书节于8月9日至25日举行,今年最火爆的两位摇滚巨星级作家要数乔治·R·R·马丁,以及新作《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英文版刚上市的村上春树。这分别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国际大腕早在6月公开售票的首日,所有门票一扫而空。

  乔治大叔爆粗口,称玛丽女王是白痴

  8月11日晚,乔治活动开始前一小时,冷雨不断,但夏洛特花园内热气腾腾:《冰与火之歌》迷们已经绕场围了一圈长龙。活动开始前半小时的媒体拍摄时间,媒体帐篷前挤满了摄影师。胡子头发花白的乔治大叔套着休闲夹克出现,看到眼前大阵仗感叹了句“我的上帝呀”,大咧咧挺着啤酒肚向左向右摆了几分钟pose,就钻进了活动场地的帐篷里。

  当日爱丁堡的冷色调天气,倒是很贴合《冰与火之歌》中某些取材自苏格兰中世纪血腥历史事件的氛围。乔治提到,1981年第一次到苏格兰旅行时,听说了发生于15世纪的“黑色晚餐”和17世纪的“格伦科大屠杀”,他书中描写的“红色婚礼”正是“借用”了这些事件。

  《冰与火之歌》被视为“历史写实主义+托尔金式的中世纪魔幻文学”,而从小就既爱读漫威漫画里的“复仇者联盟”、“神奇四侠”,也深深着迷于《指环王》与莎士比亚作品的乔治,一直希望写出“地道中世纪”的作品。无论是电视剧迷还是书迷,经常“控诉”乔治大叔在书中“杀人不眨眼”,乔治的回应是“写书这回事可谈不上民主……毕竟历史就是用血写成的。”他认为,望进历史长河,我们当然能找到道德进化的证据;可他又请读者思考,“如果像‘红色婚礼’上那样死十几人就让人震惊的话,我们又怎样去看待现实世界上动辄死伤千百人的战争呢?”

  乔治在活动现场不时爆粗口,又或者直接冒出像“杂种”这样的美式口语、脱口而出“玛丽女王是个白痴,但她很勇敢”这样的句子,让惯于遣词调句文质彬彬的主持人斯图亚特·凯利发出略紧张而不自在的大笑。

  透露“冰与火”至少还要再出两本

  写作中的乔治,也是一个善于挑战默认规则的“破例者”。他读书时曾被老师责怪“老看漫画,应该去看《织工马南传》才对路”。乔治打趣说:“要是我读了《织工马南传》,恐怕早就放弃阅读了”。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动笔写“冰与火”的20年前,乔治已开始写作科幻和魔幻小说。“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恐怖小说开始流行时,批评界认定科幻与恐怖两者不可混搭,我心想我就混给你看!”同时,乔治读到许多模仿托尔金的作者:“读着就像是个中世纪的迪士尼世界”。

  “冰与火”中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没有黑白分明的正义和邪恶。在《指环王》中,乔治最爱的也是充分反映人性复杂的角色:博罗米尔、白袍巫师和咕噜;在“冰与火”中,他声称最偏爱的角色是“小恶魔”——这也激起现场观众一阵共鸣。而即便是最接近“绝对道德”的角色比如布兰·史塔克,乔治也倾向于为角色加上进退两难、挑战本性的冲突。他也承认自己对于角色身上“残缺感”的执迷——这些特质更能推进戏剧矛盾。

  乔治透露,《冰与火之歌》接下来还会推出至少两本新书,10月会有一本先上市。他提到现代文坛、尤其是严肃的小说奖,常将奇幻小说排除在外。他提醒道,19世纪的文学历史上,“管他是史蒂文森还是亨利·詹姆斯,从没有今天那么人为、刻意的分类”。而托尔金的作品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这对于今天认为“奇幻文学难登大雅之堂”的观点是个有力的反证。至于“冰与火”的生命力,乔治认为,只能等后人去见证。

  一个小时的现场,观众提问时间占了大半。一位小伙问及:电视剧版本《权力的游戏》里有大量涉及男同性恋的细节描写,而在原著中基本没有这样直露的描写。乔治用写作手法上的“角色角度”不同去解答,而摄像的镜头没有“主观角度”的限制,可以放开表现一切。但乔治也提到,也许在新书中会增加这方面的细节——“我收到很多电邮,都要求我在书里增加‘男同’的性爱细节描写,而且大多数来信的都是女性,不知是怎么回事。”

  ■ 链接

  德波顿:“英伦才子”抑或“浅薄的心灵鸡汤写手”?

  23岁就写下《爱情笔记》并狂销2百万册的阿兰·德波顿,自此一直成为英国“普及哲学”书架上的畅销名字。不过这位当年擅写睿智、俏皮散文的作家,近年经常通过“推特”发表有关传播积极向上、道德正义感的言论和建议,因而常引来英国媒体的批评甚至挖苦。比如最近Spectator上直接用“为什么说阿兰·德波顿是个白痴”做标题,抨击他所发表的“愚蠢之见”如:“媒体应传播正能量,以激励大众成为更好的人”、“博物馆应助教堂引进艺术作品,以助大众变得更好、更聪明、更善良”等。“造作”、“浅薄”、“算不上哲学家,顶多是个励志鸡汤写手”则是包括《卫报》在内对德波顿常见的批评。

  挑剔归挑剔,德波顿在图书节上活动的门票都卖光了。在离活动开始前两小时,德波顿的航班由于雨天而延误,滞留伦敦,直到最后一分钟、图书节的工作人员都快要对外宣布取消活动的时候,他才赶到现场。

  在图书节上,德波顿携新书《新闻:用户手册》亮相,照旧以他声明式的观点夺人耳目。他说:“媒体已取代曾经主宰西方想象力的宗教而成为信仰”;提起流行偶像的荒谬,他打比方:“假如贝里尼活在今天,天主教堂会出钱请他画泰勒·斯威夫特。”可同时他又表示,社会需要英雄、榜样,大众名人也可以成为榜样。这有点模棱两可的观点,翌日立即被媒体登载并指出。

  他认为,每日近两千万人点击英国广播公司的网站,但上面的新闻“大多甚于尘嚣,没什么料”,“查尔斯王子生了小孩,跟娜塔莉·波特曼带儿子去公园玩一样没营养”。他认为理想的新闻应该是引起人们对他人的关注和关心,为人们带来智慧,但“大众对陌生事物都不感兴趣”。可同时他又语出惊人,认为“装作不带偏见的新闻让人发疯,我们需要带倾向性的好新闻”。

  在指出“智能手机积极改变了西方社会的张力”时,德波顿坚持新闻信息削弱了我们的好奇心,声称“我们绝望地需要独立的思想者”。

  新京报特约记者张璐诗 发自爱丁堡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