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书评周刊·经济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6:书评周刊·经济

创富的动力,无情的革命

2014年08月1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
作 者:
【美】乔伊斯 阿普尔比 宋非 译
出 版 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4月
定价:69.00
阿道夫·冯·门采尔所画工业革命初期的工厂油画

  资本主义的诞生,犹如一股澎湃汹涌的历史巨流,有力地改变了这个世界的全貌。美国历史学会和美国历史家组织前会长乔伊斯·阿普尔比《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一书,在栩栩如生地描绘这一历史进程的同时,还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过去几百年所发生的历史事实:无论你是否愿意,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这场“无情革命”的冲击和影响。

  1

  资本主义:并非必然的萌芽

  在《无情的革命》中,乔伊斯·阿普尔比认为,资本主义在英国的萌芽并非必然的结果,它并非注定要发生。商贸在中国有着古老的传统,横跨了几千年的历史,但资本主义并未产生于中国。显然,商贸不具有形成资本主义的力量。同样,中国的科技创新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但“李约瑟难题”至今仍吸引着历史学家的研究,可见,科技也并非资本主义的充分条件。

  乔伊斯·阿普尔比强调,历史上,饥饿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了填饱肚子,人类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17世纪前,约80%的人口必须务农,才能养活其余的人。18世纪末,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解释了一个相互矛盾的困境:如果食物充足,人们就会养育更多的孩子。而这幸福的产出又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未来的饥馑。“人口增加的能力远远大于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因而人类必然会在这种或那种情况下过早地死亡。”

  16世纪末,荷兰农民放弃了每年让三分之一的土地休耕的古老的中世纪方法。他们把土地分成四个区,每季轮流种植谷物、萝卜、甘草和苜蓿。这不仅增加了耕地面积,而且苜蓿可以丰富土壤里面的氮沉积,还能用来喂养牲畜。英国农民复制了荷兰人的做法,他们利用更少的劳动力和投资来养活越来越多的人。接下来的三个半世纪,欧洲西北部的农民人口比例持续下降。改良的农业技术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还颠覆了旧有的农业秩序,农民开始为市场而生产。

  英国农业技术的改良,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田中得到了解放,人力和资金等重要资源从农业中被释放,可以运用于其他的经济活动,而农业商业化使许多人开始为工资而工作。很多人失去农民的身份,被迫加入现代化社会的工人阶级。少数人抓住不断成熟的商业社会和不断发展的工业创造的机会,另一些人总是在寻找工作。尽管人口不断增长,但饥荒已经销声匿迹。1690年,伦敦居民人数超过50万,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

  2

  私有财产:创富的原动力

  或许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本书对于资本主义在英国萌芽的前提条件——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对政府权力的限制,作者只是一带而过。对中国读者而言,这两点却是枢要所在。

  英国很早就确立了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而且非常灵活,1624年的《垄断法令》明确了新设备具有14年专利权,这平衡了发明家获得回报和公众获取有用设备的需要。法律承认公司股票等新形式的财产,鼓励投资者从事风险投资。克莱顿·罗伯茨等人的《英国史》称,17世纪中期,个人主义在宗教领域和经济领域都获得了胜利。而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并导致了1689年《权利法案》的出台,它为所有英国人的人身和财产提供了重要保证。审查出版物的许可法获准终止,这促进了思想的交流。

  经济史家侯家驹在《中国经济史》中的研究显示,汉代文景之治期间实施黄老的无为而治,在经济活动上自由放任,本有可能发生工业革命,不幸的是汉武帝对外用兵,将重要产业收归国营,并对产权蹂躏,对人权践踏,对资本掠夺,使自由经济骤变,致使人类第一个可能趋于成熟的自由经济惨遭扼杀。南宋内因君庸臣劣,坐失统一良机,外因蒙古崛起,受其铁蹄蹂躏;明代因神宗的矿监税监遍天下,以及后来的边饷,致使刚刚欣欣向荣的经济夭折。这三次趋向自由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机会,就此丧失。

  纵观中国历史,从来没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提法。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如果人们的私有财产得不到有效保护且随时可能被政府剥夺,那么,其创富的动力必将大受影响,资本主义显然也无法产生。

  3

  “创造性破坏”:革命碾碎生活

  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在乔伊斯·阿普尔比笔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9世纪20年代约克郡的工人砸毁了剪羊毛机,因为他们的家庭以前世代都在剪羊毛,而剪羊毛机的出现瓦解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珍妮纺纱机一台可以完成20台老式纺纱机的工作,受到影响的羊毛布料生产商呼吁议会执行古老的法律,经过10年请愿、游说和时事评论,获得议会的质询。工人们想维持古老且稳定的生活方式,而雇主们想节约劳动力。1809年,旧法令被废除。然而,向机器宣战的步伐却并未停滞,布料生产商砸了织袜机,农场工个人则攻击另一项发明,用钢球挖掘排水渠的鼹鼠犁。19世纪30年代,“舰长之舞”的示威延迟了打谷机的使用,而排字工人、锯木匠及从事鞋靴贸易的人与机械化的战斗意志持续到19世纪末期。然而,财富激发着人们发明省力的机器,创新让资本主义保持着活力。

  尽管英国资本主义模式获得了成功,并且创建了自由贸易,并不遗余力地将其他国家带入了以它的银行与产品为中心的全球商务,但是,德国与美国并未让其专美。两国通过设置关税资格,摆脱了英国的磁力,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1866年,美国的钢铁产量超过英国,7年后,德国的钢铁产量也超过了英国。进入20世纪之后,全球经济主导地位,渐渐转移到了美国手里。然而,无情的革命依然继续,资本主义的“创造性破坏”持续改变着既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形态,无论你是否愿意,这种无情的革命都不可阻挡地在现实中发生,并形成巨大的冲击力。

  4

  未来前景:还有未来吗?

  本书引发的一个思考在于,无情的革命为什么没有中途停滞?而是以其不可阻挡的力量延续至今?侯家驹先生在《中国经济史》中,分析了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之后认为:在专制体制下,经济是一种统制经济,或称权力经济。权力经济与资本主义无法相容。纵观以创富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的诞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制度决定政治制度。一旦个人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得到确认,“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成为不言自明的规则,人们创造财富的冲动就不可遏止。

  资本主义当然并非完美的制度,事实上,从它诞生起,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与博弈就一直没有停息。而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更是导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之后一段时间,人们对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统制经济产生好感。这种思想上的游移,也成了哈耶克写作《通往奴役之路》的理由。正如我们现在看到的那样,哈耶克的分析为事实所验证,指望计划经济体制为人们设计美好的生活,实际上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导致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反思,凯恩斯主义和左翼思潮再次受到普遍关注。沃勒斯坦在《资本主义还有未来吗?》一书中宣称,“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在过去的五百年中处于常规运行阶段,通过‘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霸权周期’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在未来的三四十年中,这两个周期都将达到极限进而失效。资产阶级将无法继续无止境地积累资本,资本主义体系将随之进入结构性危机的阶段,最终走向衰亡。”但是,资本主义此前已经数次成功地化解自身面临的危机,沃勒斯坦的预言,或许难成现实。

  □张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