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北京新闻·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1:北京新闻·城事

村民自建图书馆 “赔钱”运营15年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徐继新在装订破损的书籍。
8月13日,昌平大辛峰村圣学图书馆内,徐继新正在给书籍贴标签。他自费创办图书馆,附近村民可免费借书,已运营15年。

  徐继新(46岁)

  社区:昌平大辛峰村

  【德行录】

  别人都是挣钱养家,徐继新是贴钱养书。为了让更多村民们能有免费的书可看,1999年4月,徐继新在村子租了一块空地,盖起一间房子作为图书馆。

  从最初藏书2000余册的40平方米房间,慢慢发展为如今藏书10余万册的两层小楼,这间爱心图书馆逐渐变为乡村里的精神家园。

  【榜样说】

  这么多好心人捐书,其实不是捐给我,而是捐给这个图书馆,一年里只要有一个读者,这图书馆我就继续开下去。 ——徐继新

  走进昌平区大辛峰村,一座白色2层小楼映入眼帘,推门进入,两位六年级学生伏在书桌前,读着手中的故事书。“你看,这段话写的特别有意思。”学生雨霞对同学思宇说。

  一旁的白色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经济、政治、环境科学、医药卫生、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等图书。

  这座颇具规模的公益图书馆由大辛峰村村民徐继新个人出资创办,一开便是15年。

  废品站旧书里“淘金”

  徐继新的父亲和姐姐都是老师,家里经常购买各种图书和期刊。村民没事儿的时候,总爱到他家借书看。借书容易还书难,不少书籍借了出去,却迟迟要不回来。于是,徐继新萌生了开办一个小型图书室的想法,“这样可以让大家都来看书,既能保证书籍的借阅,又方便管理。”

  1999年4月,徐继新在村里靠近马路边的地方租下了一块空地。说是空地,其实是一个废弃的水沟,他把水沟填平,又花费数千元,自己盖了一间房子。他陆续把家里闲置的图书都搬到这间房子里,再找来一些没人用的桌椅,图书室就开张了,徐继新给它取名为“大辛峰图书室”。

  图书室刚开的时候人气很旺,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上百人前来看书、借书。

  很快,徐继新就发现书不够借了。他没钱买新书,只好骑着自行车去废品站淘些旧书回来。

  几毛钱一斤的旧书收回来以后,徐继新有一整套严密的工序。“先用手拍去书上的尘土,然后用紫外线灯对书进行光照消毒,如果书上沾有污迹,要用酒精棉擦去。”徐继新说,发现破损的书页,他会进行粘补。

  “越是坏的书,大家就越爱看,那些看着新的书,大家可能根本就不翻开。”徐继新说,自图书室开业以来,他没有一天不对图书进行修补,连装订器都用坏了好几个。

  很多村民、外来务工人员都受益于徐继新的爱心图书馆。

  百善镇二得庄村一位农户说,他以前种的西红柿总是个头很小,后来他在图书馆借到《农村种菜技术》一书后,按书中的技术管理,西红柿长得又红又大。

  大辛峰村的养鱼专业户祖贵生以前不懂水温、气候对鱼的影响,也不会给鱼塘消毒,每逢春季撒鱼苗时几乎都要损失上千元。图书馆开放后,他常来借阅养鱼方面的书籍和光盘,鱼的产量有所提高。

  为小学生特制书架

  随着村民们的口口相传,“大辛峰图书室”有了名气,徐继新也陆续收到一些捐赠书籍。

  曾在铁道部工作的安宙老先生捐出了珍藏的几百本书。还有一位从事媒体行业的爱心人士捐赠了两千张光碟。昌平区里和大辛峰村里也给予图书室一些支持。有时昌平区图书馆会捐赠一些下架的图书,村里则无偿提供汽车拉书。看着大家的爱心不断汇聚,2000年初,徐继新把“大辛峰图书室”改名为“爱心图书室”。

  图书越来越多,一间小小的图书室已无法盛放所有图书,房子从1间盖到了12间,可还是放不下。今年春节后,经朋友建议,徐继新决定一年花5万租金,搬到1200平方米的农家院中,改善读者的阅读环境,也为了更好地存放图书。

  今年6月6日,新的图书馆正式开馆了。徐继新借用孔子所说的“圣人之学”,将其取名为“圣学图书馆”。截至目前,图书馆共藏书10万余册。

  由于图书馆距离村里的小学仅500米,目前图书馆的读者集中在小学生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徐继新打算今后图书馆逐渐把重心放在少儿阅读上。

  考虑很多小朋友个子不高,够不到书,徐继新把适合1至6年级的图书放在1米高的书桌上一字排开,想看哪本,一伸手就够到了。担心小学生被书桌磕碰到,他拿布料把书桌的几个尖角全部包裹起来。

  来这里看书的学生雨霞说,图书馆开馆后,每天都会约着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学习、看书,他们把这里看成是校外的第二课堂,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

  每天晚上,图书馆里都坐满了前来学习的孩子,徐继新特地买了35个小圆凳,让每个孩子都有椅子坐。

  家中开支靠女儿工资

  这些年来,为了维持运营图书馆,徐继新已经记不清耗费了多少精力、花费了多少钱。“书籍最怕火、水还有虫子,”徐继新说,因为担心图书馆的各类图书,每天他都住在图书馆,仅在吃饭时回家。

  “这么多年来,夜里一下雨就醒,即使窗户关上了也不放心,还得再看一遍,就怕书被淋湿了,有时雨大,水漫到屋子里,就要搬一些沙袋,保证图书不受损。”为防止图书被书虫咬坏,徐继新还每年都至少用药熏两次图书。

  徐继新的家里并不富裕,他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平时靠帮人做法律咨询为生,每当得到报酬,他都把钱拿来购书或者修补书。截至目前,家里还欠下10万外债。

  徐继新大致算了一下,每本书上标有分类的粘贴性书贴一个要2分钱,仅仅用于给10万本书贴书贴就要花去2000元。用于装订破损图书的电动机器价格高昂,零部件的破损率也很高,无奈之下,徐继新不得不自己制作一个手动装订器,装订器压出书眼后,再用针线将掉落的书页缝上。

  “运营图书馆的这些年,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开图书馆会得到其他方面的补助,可图书馆建起来花的每一分钱都是我自己的,”徐继新说,目前夫妻二人都在为图书馆忙碌着,家里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女儿的工资来维系。

  徐继新坦言,图书馆曾经遇到过瓶颈,由于资金有限,书更新的速度慢,很多人找不到想看的书,就不爱来了,有一段时间每天仅有几个人来借书。他也想过要关掉图书馆,可又舍不得这些好心人捐来的图书,“这些年来,做的是一种责任,只要有一个读者,图书馆我就要一直开下去”。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馨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高玮

  如何推荐“公民榜样”

  邮箱:xjbgandong@126.com

  热线:010-67106710 微博:发微博@新京报

  微信:关注新京报微信(bjnews_xjb)提供线索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