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北京新闻·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北京新闻·城事

故宫慈宁宫明年首次开放

慈宁花园、寿康宫等在内的故宫西部明年十一前开放;整体开放将达65%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8月15日,尚未开放的故宫慈宁花园修缮工程已经竣工。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讯 (记者黄颖 实习生李丹)想不想看看甄嬛住哪儿?神秘的慈宁宫又是什么样?按照修缮计划,明年十一前,故宫西部的慈宁花园、寿康宫等处将向公众开放。

  据故宫博物院介绍,明年即将开放的区域还有午门、东华门等处,并会在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之际,设置11个主题展览供游客参观。

  慈宁宫将展出雕塑文物

  “故宫西部地区过去称作‘女性的世界’,是太后、太妃、嫔妃集中生活的地方,从建院88年来从未开放过,因此比较神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故宫古建筑群的文物修缮进行得非常顺利,将适时开放故宫西部区域。

  单霁翔透露,慈宁花园修缮工程已经竣工,正在进行安保设施、服务设施和陈列展览的布置。明年10月前,包括慈宁宫及花园、寿康宫等在内的故宫西部将整体开放。

  开放后的慈宁宫将被改造为雕塑馆向游客展出,故宫博物院馆藏的10200件雕塑也将会在慈宁宫雕塑馆修缮完工后,按照材质、年代进行系统性地展出。

  单霁翔介绍,故宫内共有70多座佛堂,而近半佛堂主要集中在将要开放的西部地区。“已完工的佛堂也将陈列藏传佛教文物,尽可能让观众近距离来接触我们藏传佛教文化。”

  故宫开放面积将超六成

  目前,故宫约有52%的开放面积。单霁翔说,明年将会开放午门和雁翅楼区域、端门区域、慈宁宫及花园、寿康宫、东华门城楼及部分城墙区域,开放面积将上升至65%。

  届时,午门和雁翅楼将成为总面积达2800平方米的文物展厅;寿康宫将作为主题展览开放;东华门城楼及城墙处的展厅将陈列古代建筑藏品;端门则会成为数字博物馆。

  ■ 探访

  慈宁花园首揭“面纱”

  慈宁花园始建于明代,原为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太妃等休憩礼佛之处,虽曾在乾隆年间进行大规模改建,但总规模和布局并无太大变化。

  15日,尚未开放的慈宁花园里偶闻鸦叫,院内花树青郁,11所房屋上的红漆金线及彩画颜色鲜亮,建筑修缮也已基本完成。

  慈宁花园的入口为东墙的一个随墙门,名为揽胜。进门可见临溪亭,为太后太妃休憩之所,临溪亭北面正对着的即为花园正殿咸若馆,用于礼佛。

  据介绍,慈宁花园内的建筑格局为左右对称,虽然规整严谨却略显单调,所以要靠内部精巧的装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和花木烘托园林气氛。

  根据史料记载,这里是“太后活动区”。相传慈宁宫还曾经出现过一幕有趣的景象,历任太后都不“敢”住进这座“太后宫”。这主要是因为清代最有影响的一位女性,孝庄皇太后曾在慈宁宫居住至去世。此后的太后、太妃们都觉得自己的身份有点“压”不住。

  据悉,慈宁宫虽然大有来历,然而近年来一直承担着故宫库房的功能,储藏着各类杂物,从未对外开放过。

  “2011年开始修的,2014年完成。”故宫工程管理处高级工程师尚国华介绍,慈宁花园南北长约130米,东西宽约50米,修缮前因未对外开放,属于原状保存区域,建筑保存较为完好。

  ■ 焦点

  古建修缮技艺传承面临断层

  “目前以零修为主。”故宫修缮技艺部主任付卫东介绍,目前对故宫古建的修缮工作已经常态化。

  他希望,今后古建修缮能以保护文物的观念进行,而不是所谓的工程。

  与普通建筑的维修不同,文物建筑内部的变化难以预料。付卫东说,慈宁花园临溪亭的修缮便曾出现过这种情况。

  “修缮前,角梁从外面看没有问题。”他回忆,建筑打开后才发现角梁未到后尾的一个部分“糟”了,这在规范上并无依据,“资料里出现问题的是前段或者后尾,这个是中间出现了问题。”

  最终,付卫东等人通过测算,并邀请了老师傅进行判断,认为角梁没有问题才确定了修缮方案,“不能简单地坏了就换”,他认为,人工对古建筑的干预程度要有依据,“不能改变原本的性能和形态。”

  而这就可能延误修缮工期及预算,“这些都需要制度进行保障。”付卫东希望,古建修复能获得较为宽松的制度,而非“工期完不成就要受处分”。

  摆在付卫东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是技艺的传承,因为目前能进行重要古建修复的二三十位老师傅均已五十七八岁即将退休,按现行制度,仅有“技工”职称的老师傅们虽然经验丰富,但很难进行返聘。

  为此,故宫修缮技艺部早在两年前,就挑选了十余名学员开始着手培养,“起码对刀斧锯这些工具的使用有个概念。”付卫东说,古建修复技艺博大精深无法速成,“有的老师傅三十多年也不一定全懂。”

  ■ 对话

  “古建修复靠口口相传”

  年近六旬的李永革在故宫修了快40年的古建筑。他是“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曾参与过太和殿大修。

  新京报:你是什么时候来故宫修古建的,那时故宫什么样?

  李永革:1975年,我20岁,当时正好故宫队伍扩编,我父亲说故宫的木匠手艺最高,我就报名了。

  当时故宫的土砖路面坑坑洼洼,东西库房非常残破,房顶长了很多草,骑自行车从神武门进来一路当啷当啷作响。

  新京报:古建修复技艺如何传承至今?

  李永革:主要是口口相传,很多口诀在用的时候才会顺口说出来。比如“稀瓦檐头密瓦脊”,就是说琉璃瓦檐头要稀一点,脊部要密一些才不会漏雨。这些以口诀形式存在的术语,实际上就是规矩,古建筑的修缮得依从这些规矩。

  新京报:这些口诀有没有系统性的整理?

  李永革: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进行资料收集和对传承人采访。

  ■ 链接

  1987年故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旧称紫禁城,明成祖朱棣于公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故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