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北京新闻·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5:北京新闻·城事
上一篇

400岁紫竹院皇家行宫修复开放

明代皇家庙宇紫竹禅院首露真容,近万平方米;为古代帝后出游换船场所

2014年08月19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昨日,紫竹院公园,明代皇家庙宇——紫竹禅院完成复建,正式向游客开放。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新京报讯 (记者饶沛)位于紫竹院公园的明、清时期皇家庙宇——“福荫紫竹院”行宫经过修复、复建,于8月16日正式对游客开放。历经400余年风雨的紫竹禅院,也露出真容。

  福荫紫竹院位于紫竹院公园的西北部,分为禅院及行宫两部分,面积达近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报恩楼、前殿、东西妃子房、游廊等。仿照承德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中的“烟波致爽楼”的型制而建。

  福荫紫竹院由于惨遭八国联军的洗劫、清廷的衰败和日军的侵占,到北平解放时仅留下了报恩楼、前殿、山门区和东西跨院的部分房屋,其余建筑均荡然无存。

  2009年,福荫紫竹院启动修复、复建工程,并于2012年主体建筑竣工。

  亮点1

  御码头遗迹

  石块上铺玻璃板

  位于行宫东北侧的是御码头遗迹,紫竹院公园在全园范围内进行了多次的搜寻和挖掘,将一些具有一定历史年份的石块打磨成台阶,以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和沧桑感。同时铺设了玻璃板以保护当年石砌码头的遗迹。

  御码头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广源闸修别港供英宗、文宗出游。清代,京西北陆续修建三山五园,帝后游幸大都以水路前往,泛舟长河便可直达清漪园(颐和园)。因广源闸水位有高差,需转闸换船,故皇帝、太后要在广源闸东侧的紫竹院行宫码头下船,到紫竹禅院进香,然后乘轿辇到广源闸西侧万寿寺码头登船继续前行。

  亮点2

  二宫门

  按遗址发掘复建

  清乾隆年间,行宫中曾建有二宫门,当时宫门的东西两侧均为墙面,且一直延伸到院落外墙,宫门是唯一能够穿行的出入口。北平解放时,由于连年战火,二宫门的主体建筑均被破坏,仅剩下地基部分。

  此次复建工程中,按遗址发掘情况和相关文献资料重新修建二道门,在宫门两侧添加了接待室。此次复建并没有恢复两侧墙壁,而是形成开放式的二进院落,便于游客参观。

  亮点3

  报恩楼

  内藏慈禧穿衣镜

  穿过二道门,游客看到的建筑名为报恩楼。报恩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行宫中的后罩楼。报恩楼前西侧玉兰为解放前种植。

  报恩楼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各九开间,规制虽不是很高,但青瓦覆顶、雕梁画栋、彰显皇家气派。一层正中悬挂的“报恩楼”三个大字为乾隆御笔。相传当年慈禧皇太后在前往万寿寺拈香礼佛之前要在报恩楼梳妆及用早膳,因而俗称“慈禧梳妆楼”,现楼内仍保存有慈禧曾使用过的穿衣镜。

  报恩楼一层为清代皇室展,其主要内容为慈禧与溥仪的生平与重要历史事件的介绍。其中关于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些从未向外公布过的影像资料,更是弥足珍贵。

  ■ 背景

  禅院原为帝后出游换船场所

  禅院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当年慈圣皇太后在广源闸西侧兴建万寿寺的同时,也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庙宇作为万寿寺的下院,当时庙内供奉观世音菩萨。之后由于这一带遍植铁杆荻,而这种植物在秋末冬初经霜后会呈现紫黑色,宛如紫竹林,因此命名为“紫竹禅院”;到了清代,北京的西北郊陆续建立了许多皇家园林,帝后由水路出游的次数便逐渐增多,此处也就成为帝后转闸换船的理想场所,因此乾隆十六年时(1751),在禅院旁添建了行宫,用来承办帝后换船的相关事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