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6:2014文创研讨会·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6:2014文创研讨会·特别报道

主题演讲

我国将试点促进居民文化消费

2014年08月21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演讲人:文化部部长助理刘玉珠
昨天,2014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研讨会在京举行。部分嘉宾就“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展开了讨论。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

  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大国,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不容忽视。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也在增长。

  昨日,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启动仪式暨2014文化创意产业(北京)研讨会的首场论坛,与会嘉宾围绕“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议题展开讨论。

  与会嘉宾认为,文化是民生,文化消费权利是老百姓的权利,可以通过文化消费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在关注文化创意产业时,也要启动对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关注。

  ●演讲人:文化部部长助理刘玉珠

  文化消费缺口尚待满足

  我国文化产业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提升质量效益、加快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也在日益突出,扩大文化消费也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的内在要求。

  与多年高速增长的经济速度相比,我国文明消费表现为一般消费不足,文化消费更是明显滞后。据有关专业机构的调演测算,2013年底,我国文化消费潜在市场规模为4.7万亿人民币,而当年的市民文化消费规模刚刚超过1万亿人民币,存在着近3.7万亿的文化消费缺口。我国居民潜在的文化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多种方式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与人民的生活方式、居民收入和受教育程度有密切的关系,也和文化企业的产品开发、创新能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等方面有关。目前,扩大文化消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首先,扩大文化消费从根本上讲要提高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支付能力,并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让城乡居民的支付能力转化为实际的文化消费支出,可采取现金补贴、激励评价、折扣等形式对城乡居民购买指定范围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支出给予直接的财政补贴。文化部正在和财政部一起商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展开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选择不同地区,采取促进文化消费的措施进行试点。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其次,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的刺激和激励也是扩大文化消费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并通过实施文化产品开发税前抵扣制度,适当降低文化企业开发的风险,激励文化企业加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力度。

  第三,在改善文化消费条件方面,可通过政府投入引导、联合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构建公共平台,开发文化消费手机支付等新型文化消费金融支持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居民文化消费的便利化水平。

  北京建设文化产业核心实验区

  近年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无论是增加值的绝对量还是其占GDP的比重,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北京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5000美元,文化消费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去年,北京市在首届文化消费季期间实行了北京文化惠民卡措施,既惠民,又惠企,为打造扩大北京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目前,文化部正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建设国家文化产业核心实验区,建议北京市利用这一时机,积极创新促进文化消费的配套政策,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为全国扩大文化消费提供新鲜的经验。

  主题论坛

  扩大文化消费是大势所趋,也是大有可为,这已成为共识。而如何提振居民消费的支付能力、北京市政府在推动文化消费方面还有哪些新举措等等,5位嘉宾在“文化消费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话环节中展开了讨论。

  整合更多资源,促进文化消费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委书记张慧光

  这两年,北京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持续增长,增速已超过25%。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文化消费已占到家庭总收入的30%相比,北京目前这个数字还达不到10%,差距很大。这也说明北京文化消费的空间巨大、潜力无限。

  去年首届惠民文化消费季有2600多万人次参加,有2.3亿的直接消费额,可见老百姓的文化消费需求是旺盛的。而文惠卡的有效推广,说明模式创新是促进文化消费的有效手段。目前,文惠卡已经发放了120万张,老百姓还在积极申领;加盟商户已经达到了1200多家,覆盖门店2308个。在第二届惠民文化消费季中,整合了更多的市场资源,有观影券、购书券等。持续效应再次说明惠民文化消费大有可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取得了30%的增长,再次说明文化消费具有逆经济周期上扬发展的属性。

  财政支持文化发展已具备条件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

  2013年,我国的公共财政收入已经达到12.9万亿。财政支持文化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手段至少包括几个方面。第一,巩固两头。既要巩固生产环节,又要关注新兴产业的发展,关注消费环节,两个环节同时并进,做大做强。二是贷款可以贴息。根据财政的可能,适当地予以支持。第三,扶持企业,在文化企业需要的提前下,财政资金入股,帮扶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第四,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第五,税收优惠。现在国家在积极进行营改增,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进行税制改革,建议适当考虑减免税,研究开发的费用适当抵免税收的政策。

  要重点关注文化消费的需求

  ●北京市社科院首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

  惠民文化消费季非常有意义。北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北京不应该做一个四肢发达的城市,而应该做一个头脑型的城市。头脑型城市的最重要体现就在于标准、规则和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现在以需求作为切入点,进行产业的拉动和市场的发展,这在全国开了个好头。

  很多文化创意产业的制定者不关注需求,也不了解需求,这是非常可怕的一种现象。我们现在启动关于文化消费需求的关注,一方面还原为消费需求是我们的第一资源。另一方面,我们要把评价和考核标准转到这儿来。今后关于产品、服务、项目、企业,不是看怎么炒作,而是在一个领域的文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既有文化魅力,又有市场效益的精彩作为。今后在国际上,北京能不能成为文化中心、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其实要看产品、服务和文化精彩,而不要再搞那些粗制滥造的粗放性的。

  让老百姓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

  我国的文化产品数量都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动画20多万分钟,电视剧1.4万到1.5万集,电影600到700部,还包括期刊、报纸、图书,大部分的文化产品的产量都在世界前列。但是,中国不是一个文化消费大国,大部分的文化产品根本进入不了文化消费。其实文化是民生,文化消费权利是老百姓的权利,它应该是通过消费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感。

  在做文化消费季活动的时候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真正让老百姓成为消费的主体。二是尊重文化消费的规律,文化产品一定是满足精神需求的,这个需求是被产品创造出来的。

  国内电影产业需要顶层设计

  ●国龙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陆兴东

  好莱坞一年200部电影,总投资20亿到30亿美元,这跟中国巨大的财富相比并不算多。好莱坞的作品可怕在什么地方呢?版权来自于票房的20%,80%是来自于背后的延伸收益。我们的魔幻电影、科幻电影,这些延伸的部分永远很难超越它。我们缺少的是顶层设计。

  要改变中国原创电影的源头,我认为是中国资本+美国智慧+全球视野。国内市场上的一点钱,有组织的系统下,便可使得好莱坞的精英为了中国的资本服务。借用他们的手占领全球市场,而不是把我们的市场出让给他们。现在的情况却是,国内一堆人排着队地给他们送钱,他们拿着版权占领中国市场。

  具体到北京,影视等文化消费产品如何能够引领全国市场,尤其是在内容生产环节和向下延伸的环节占据主导,业界有很多资金,也有很多资源,如何引领组织起来,是有方法的,也有商业模式。我期待着北京能够做得更好。

  嘉宾专访

  文创产业应供需并重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

  新京报: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创产业提供了孵化地,在财税政策上如何支持其发展?

  苏明: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创产业都是高附加值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对进驻高新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一定的财税减免政策,但是后来发现为了扶持当地经济,一些非高新技术企业也进驻高新产业园区,享受优惠政策,因此国家对于扶持产业园区的财税政策有所收口,改为不针对园区,而按产业来制定财税政策。文创产业也是如此,并且要对产业进行细分,区别对待。文创产业一般有培育孵化期、成型期、推广期等不同时期。市场化程度高的,如影视产业,不用再锦上添花扶持它。而技术含量高的,代表大的潮流趋势的,则会获得更多的财税扶持。

  新京报:支持文创产业发展,财税政策应该如何创新?

  苏明:文化是民生,财税手段的创新,应该生产者和消费者并重。不仅扶持生产者,也要培育需求者。

  政府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并满足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比如购买好的文化演出带到农村去,让广大老百姓欣赏精彩的文艺大餐,丰富老百姓文化生活。

  另外,营改增的调整,避免了重复征税的问题,也为文创企业留下了盈利空间。此外,所得税“投资抵免”政策也可应用到文创产业中。这改变了过去直接减税的单一策略,而是通过购买先进设备、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等可以冲抵所得税,在财税政策上来引导企业投资方向。

  新京报:政府应该怎么做?

  苏明:文创产业最需要的是自由的空间。政府应该放权,管理得越少越好。政府负责高层设计,提供宽松公平的竞争环境。

  影视产业需打通产业链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

  新京报:你认为目前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尹鸿:文化产业的核心是版权,而版权经济跟一般普遍经济最大的差异性就在于普遍经济大部分是靠产品的数量来增加它的边际效应,但是文化产品的价值恰恰在于增加版权的价值,而不是产品的数量来提升它的价值。

  影视产业不差钱,差在打通产业链。我国影视产品数量多,但版权价值不高,产品渠道单一,优质资源聚集效应低。电影的投资回收80%来自影院,电视的投资回收主要依靠电视台轮播。影视产品只有第一市场,通常第一个市场以后,这个版权的经济价值就几乎流失,多窗口的影视市场尚未形成。

  新京报:怎么解决以上难题?

  尹鸿:首先,企业要做大做强,提高竞争力,减少恶性竞争,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这样企业才有余力打造更稀缺的内容。目前有部分优势企业已经通过上市、重组并购来增强竞争力。

  其次是跨媒介产业整合。第一是影视之间的融合,第二是内容行业跟新媒体的融合,第三是不同的文化行业之间的整合。第四则是开始出现国际型并购,我们已经开始出现多家影视公司跟国外的发行公司或者技术公司进行并购,电影在这一点上走到中国文化产业的前列。

  新京报:政府在打通影视产业链上应该做什么?

  尹鸿:过多的行政干预,将制约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在尊重市场的前提下通过规范电影产业、完善电影产业来引导市场才是提高中国电影文化、技术、艺术水准的最重要的保障。完善产业结构,打造核心企业,规范电影市场,保持开放性、营造公平的市场氛围,必然会逐渐带来中国影视产业的成熟。

  A特06-A特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袁晓澜

  A特06-A特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尹亚飞 实习生 鹏子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