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资办副主任龙晓雯表示,政府将推动文创产业制度建设,激励公众文化消费行为
|
促进文化消费,政府应扮演怎样角色?又该如何发挥民众的主体作用?如何破解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难题?就此,新京报采访了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龙晓雯。
积极搭建了文化消费平台
新京报:第二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今天启动。相对于第一届,此次活动有哪些特点和亮点?
龙晓雯:首先是第二届时间跨度长,从8月中旬到10月底;其次是品牌活动多,同时跟相关行业融合力度比较大,如和市民贴近度很高的设计和旅游活动;这一次还增加了网络消费活动,包括网络阅读、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网上观影等。这次活动更多地整合了市场资源,对财政依赖度降低,市场化程度高。
新京报: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搭建了一个促进文化消费的平台。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扩大文化消费方面,政府还应该发挥怎样的引导作用?
龙晓雯:概括地说,包括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模式创新、推动功能区转型升级等多个方面,出具相关政策和措施。具体工作上,诸如文资办也在积极推动《北京市促进文化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开展惠民文化消费季,推出“文惠卡”,正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目前,文惠卡累计发放近120万张,加盟商户达到1200多家。
新京报:有专家认为,扩大文化消费,要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那么,如何调动公众的文化消费积极性?
龙晓雯:扩大文化消费,要培养居民文化消费理念,引领文化消费意愿,激励文化消费行为。关键一点是提高公众文化消费能力。我们开展惠民文化消费季活动,联合相关企业推出优惠,也是提高公众文化消费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还要有更多个性化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我们倡导文化产品设计应该更多一些贴近生活的时尚元素。例如一些时尚商品连钥匙链的设计都很下工夫。
破解文化企业发展难题
新京报:投融资难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北京在这方面有哪些突破之举?
龙晓雯:为解决文化企业发展中的投融资问题,市文资办组建了一系列文化金融实体。其中主要包括,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的北京市文化投资发展集团,作为首都文化投融资平台和重大项目实施主体;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同时出资8亿元发起设立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并采用母基金结合子基金方式募集资金。目前,基金公司已设立13支子基金,募集资金规模达134亿,财政资金放大了16倍多。
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市文化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对首都文化企业贷款进行融资担保;成立市文化置业有限公司,构建新型文化产业孵化器;还与国开行、建行合作建设针对中小文化企业融资的统贷平台等举措。
新京报记者 张旭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