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文化新闻·艺术圈(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文化新闻·艺术圈(二)

谭平 实验艺术被质疑,正是它存在的价值

2014年08月2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缪晓春《虚拟最后审判》

时间:2013年 属性:布面艺术微喷

雕塑能从许多面看,绘画只能从前面看,从背面看米开朗琪罗的《最后审判》会怎样?作者将自己的3D模型置换《最后审判》中全部的近400个人物,按其格局翻转建立三维虚拟空间。作者用自己的形象置换了画中所有形象,也就同时取消了上下之分,左右之分,善恶之分,尊卑之分,东西之分,古今之分,审判者与被审判者是同一个人,上天堂与下地狱的是同一个人。
刘建华《出口——货物转运》

时间:2007年 属性:装置作品

本作品中,进口垃圾以商品的名义被运到中国,作者却反过来通过个人之力将其重新回收,以艺术之名,将进口垃圾转换为艺术“现成品”的身份再重新出口到西方,以当代艺术的展览方式对其策划与实践了一次逆向转运。

  (上接C05版)

  江湖与庙堂、在朝与在野,曾经实验艺术、当代艺术一直强调自己的独立姿态,以站在边缘反对中心,站在体制外反对体制内来标榜自己。不过,自2009年成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当代艺术院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实验艺术便一直处于将“在朝”和“在野”界限模糊的进程中。究竟实验艺术进入全国美展有何意义?进入官方化的展览中,对实验艺术批判性、质疑精神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新京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美协实验艺术委员会主任谭平。谭平指出,对实验艺术的质疑很正常,那正是它存在的价值所在,“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批评,这可以使得实验艺术更健康地发展。”

  何为实验艺术?

  当我们去798、美术馆时,看到的很多都是实验艺术

  新京报:实验艺术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谭平:实验艺术的特点体现在实验二字,艺术家不断通过实验来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和渠道。实验艺术媒介很难用一个种类去概括,有我们常见的装置、影像,也有传统的媒体,例如观念绘画等等,实验艺术中的绘画,切入角度不一样。应该说实验艺术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媒介语言上都是开放的。

  新京报:实验艺术在中国发展的脉络怎样?

  谭平:实验艺术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事物,三十多年以来,从事实验艺术的艺术家越来越多。19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是一个阶段性的集中展示。在此之后,由文化部、文联和美协来组织举办实验艺术大展,这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次在全国美术大展设立实验艺术展区,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实验艺术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它们不断地通过画廊、美术馆展示,且已经形成了蓬勃的面貌。当我们去798、美术馆时,我们所看到的很多都是实验艺术。相反,传统艺术的影响力在减小。

  首入全国美展的意义?

  年轻人会感觉这些艺术与他们的生活有关

  新京报:此次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区选择艺术家的标准是什么?

  谭平:我们特别强调艺术家作品的实验性与创新性。以往全国美展是依画种来分展区的,包括油画、版画、雕塑、壁画这些传统媒介。但有很多艺术家采用的媒介无法归类,这些作品就是实验艺术,所以,我们争取到这个独特的展区,将这些国际知名的艺术家和年轻新锐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融进全国美展这个大的展示平台。如果没有这一块儿,我认为是一个极大的遗憾,根本不能代表现在中国艺术界发展的状况。美协成立了实验艺术委员会,这部分工作就交给我们艺委会来做。在选择作品时更加关注新的媒介的运用,包括影像、数字媒体、交互作品等。

  新京报:此次美展将实验艺术纳入其中除了能全面体现中国艺术界发展状况,还有无其他意义?

  谭平:它体现了国家、政府面对实验艺术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全国美展有了实验艺术这一部分,对普通观众来说也是一次了解实验艺术的机会,让大家知道艺术表达丰富的形式。

  我们还应该考虑年轻的观众。现在的年轻人信息多,视野宽,对实验艺术并不陌生,他们会感觉这些艺术与他们的生活有关。我们做这个展也有这样的目的。

  体制会束缚实验艺术?

  做实验艺术不是简单的否定,也不是简单的发泄

  新京报:此次实验艺术展区一开幕便招致“被招安”的质疑,事实上这种质疑自2011年美协成立实验艺术委员会时便有。你怎么看这种质疑?

  谭平:所谓招安与否的这个观念应该是个过去时。实验艺术具有批判性、质疑精神,它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新的突破的目的。随着时间的推进,体制内外的界限逐渐消失,很多从事实验艺术的艺术家都是体制内的人,很多体制外的艺术家也参与体制内的活动,如双年展等。

  实验艺术最重要的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对实验艺术的质疑很正常,那正是它存在的价值所在。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似乎就是实验场,这是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具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也就有超越西方国家发展的可能。如果没有了实验的场域,这种可能也就不复存在。做这个展览我们的目的是为实验艺术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都能展示自己的艺术创作。参展的艺术家也不会说我参加了一个体制内的展览,无人在意这到底是不是体制内外的展览。

  新京报:那所谓的体制、官方是否会对实验艺术批判性造成束缚?

  谭平:我觉得大家应该从这个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来,是开放和多元的。今天我们做实验艺术不是简单的否定,也不是简单的发泄。此次展览中刘建华的《出口——货物转运》利用国外进口的废旧垃圾以现成品装置的方式表达他对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看法。对观众来说,这件作品在视觉上并不好看,但会促使观众反思,在我们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某个阶段我们视为好的东西,但过后也可能就是垃圾。特别是在文化与价值观方面,更值得我们反思。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