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5:书评周刊·主题

报告文学三十年:在历史转折处潮涨潮落(2)

2014年08月23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张胜友,副会长。
陈祖芬,副会长。
何建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

  (上接B04版)

  90年代文学商品化倾向凸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文学商品化倾向明显,作家写“表扬稿”的热情更高,有些作品粗糙且急功近利。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经济大潮泥沙俱下,人们的关注点分散,读书之外,还有看电视节目、旅行、运动等娱乐方式,对文学的兴趣锐减,报告文学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弱。不过,在李炳银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人们的社会政治意识趋于淡薄。“不关心国家大事了,不太关心社会热点了,对报告文学自然有所疏离。”

  受此影响,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热情备受冲击,但仍有大批作家笔耕不辍,这一领域的写作亦出现分化。其中,写历史题材的报告文学不断涌现,李炳银称之为“史志性报告文学”。这一概念,他强调是对某个社会历史问题进行的“纵深研究”。

  1989年1月,钱钢发表《海葬》,全面展示北洋海军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毁灭的历程,就“充满了现实对历史的沟通与思考”。

  1992年,卢跃刚连续采写《半个世纪的论证》、《长江三峡:中国的史诗》,审视三峡水利工程,公开表达“反建派”的声音,在“两会期间”发表,引起了轰动。2011年,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卢跃刚表示,再回过头去看山下当年的论争,至少反建派在资金投入、移民数、泥沙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是比当年的主建派“看得远”。

  相比于七八十年代的报告文学作品,九十年代以来的史志性报告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跳脱了感性世界,变得更为厚重。此外,另一种写作,则强调报告文学的宣传性,为高官、“英雄模范”、企业家等人物立传,文学商品化倾向凸显。赵瑜称自己坚决反对这样的作品:“这不仅对纪实写作,对整个文学来说,都是极大的破坏。”

  这一时期以来,作家写“表扬稿”的热情更高。李炳银坦承,这些作品,有的写得相当粗糙,且急功近利。

  但同时,李炳银认为,不能全盘否定宣传性报告文学。“难道英雄模范,感动人心的事迹,不值得作家去写吗?难道基层那些微不足道的人物做出感天动地的事情,不值得作家去写吗?难道写下这些,就表现了文学的轻薄吗?”

  李朝全则举例李春雷写作的报告文学《幸福是什么》,这部作品从典型人物郭明义的角度来探讨“幸福”。“社会存在这样一些人,像雷锋的传人,温暖别人,快乐自己。我觉得这是社会需要的,也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需要的——你把它理解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正能量都可以——它具有普遍意义,不光中国需要,外国也同样需要。”李朝全解释道。

  21世纪以来“报告文学很难搞”

  近年来,报告文学的影响明显减小,报告文学的乱象饱受诟病。对此,李炳银认为,“不能因为厨师菜炒得不好,我们就连锅都砸掉。”

  2000年以来,报告文学从文学舞台的中心,走到了边缘,似乎消失在读者的视野。每年产生一千部以上的长篇报告文学,几乎没有一部能像八十年代那样,对社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李炳银不认为这是某一文体的问题。

  “去年产生了四千七百多部长篇小说,有哪几部影响很大?说句不好听的话,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影响真的那么大吗?这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问题。”李炳银对记者说。

  作家梁鸿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近年来深受读者喜爱,叫好又叫座。这两部作品,刊发在中国作协主办的《人民文学》杂志“非虚构”专栏。李炳银还将前者收入2010年报告文学选。

  8月16日,微信上也流传着一篇文章《未得鲁奖是其荣耀——十位作家联名推荐梁鸿作品》。其中,纪实文学作家鲁顺民认为,《中国在梁庄》和《出梁庄记》当是中国当代报告文学新世纪以来的重要收获,“无论题材还是文体本身,都对中国报告文学有修正与丰富之功。”

  不过,今年5月,《出梁庄记》作为散文作品,参加了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的评选,排在参评散文第84位,最终没有进入提名名单。“到底是报告文学,还是散文?这都模糊不清。”说完,李炳银笑了笑。

  年轻作家对待报告文学的态度亦令人担忧。李炳银观察到,现在一些作家把报告文学看成了一个“玩意儿”。“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年轻人玩诗歌,玩小说,写的东西奇奇怪怪。报告文学可不能玩,要有对于社会的真知灼见,要有揭露社会的勇气。”

  报告文学领域的混乱,还表现在经营层面。2008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主办的杂志《报告文学》被媒体爆出“圈钱”发稿,轰动一时。2010年底,该杂志停刊。

  8月19日,记者联系一本年度报告文学精品集的主编,对方称,买200本精品集,每本50元,共花费一万元,就可以在精品集中发表作品。“作者不愿意出钱,这个项目都计划取消了,因为一直在赔钱。报告文学很难搞。”这位主编说。

  查找这一系列的报告文学精品集时,记者在网上读到了“编辑推荐”:“本书是目前国内报告文学领域最大规模的出版项目,旨在发现和推出报告文学创作新人、宣传和推荐报告文学创作方面的优秀作家、作者和优秀作品,也是对报告文学创作的一次大检阅。”

  对于报告文学领域的种种乱象,李炳银也“不满意”,不过,他并不认为取消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就能解决问题。“不能因为厨师菜炒得不好,我们就要连锅都砸掉。重要的是,你提高厨艺,提高把握火候、处理材料和配料的能力。”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