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偶像剧定位的观众一般是处于青春期或保留有青春期心理的人,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小如嫌自己脸大了、胸小了,大如嫌弃自己是“包子”或脾气不好没人要。
边看韩剧《没关系,是爱情啊》,边感谢学术研究培养出了客观立场。再难看、再反专业知识的文艺作品,我都能看出其中闪着微光的小点,再想办法唱支颂歌。
电视剧刚开始,变性人挨家里二十几口人打,身为精神科医生的女主角英明果断下令转到精神病房。为啥?正常人面对危险,第一反应可能是凝固(站住动不了了),第二反应要么是转身逃跑,要么是面对、战斗。二十几个人冲过来打,病人是变性成姑娘,不是变成了李小龙,应该发足狂奔,跑到辫子飞起。反常即为妖,不,是精神病!女主威武,判断正确。
接下来女主继续威武,与男主角作家先生一起驱车追赶因停药犯病的精神病人。服用抗精神类药物确实会导致阳痿,有可能是药物抑制了大脑的性中枢或是影响到了勃起神经系统,一般停药就好了。为了这个擅自停药而犯病,在精神科不算是新鲜事了。编剧威武。
然后,赞歌唱不下去了。韩剧偶像剧有个伟大而光荣的传统,女人负责可爱,她再聪明也要由男人负责引导人生。于是男主指引了女主的专业前进方向,告诉女主怎么去接纳在精神科住院的16岁男孩,他专画别人的生殖器官。我膝盖一软,险些跪下来。接纳这门功夫几乎是成为精神科大夫的第一基础技术,主治医生用得着大作家来指点?
这类偶像剧定位的观众一般是处于青春期或保留有青春期心理的人,不能完全接纳自己,小如嫌自己脸大了、胸小了,大如嫌弃自己是“包子”或脾气不好没人要。
男主人公张载烈有个适于幻想的文青职业:作家,并且是成功作家,在外行的想象中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可以用来谈情说爱,又有大笔的金钱提供浪漫的物质基础。此人高大帅气,偏偏钟情于性格暴烈的精神科女大夫,承受她随时的大耳光打来。在接受她的坏脾气、心理障碍之余,甚至有能力指引她的专业,帮她治好心理障碍。差不多是青春期荷尔蒙分泌旺盛以后,“理想化父母”+“理想性冲动对象”的形象。
与此相呼应,女主人公扮演了母亲的角色,安抚大作家童年时满是创伤的心,成年后伤痕累累的身体。青春期心理的人对于爱情的想象仅止于此,去当对方的代理父母,像小猫咪一样互相舔伤,在彼此的情结里纠缠,而不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他们没长大成橡树。
偶像剧嘛,看看男女主角的脸蛋好了,不能动太多脑筋。不过有两个专业问题需要最后再调动一下知识库:一、WHO根据各国和调查资料推算世界人口中的5%~8%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不是剧中女主所说“80%的人是神经症”。二、有精神类疾病请即刻就医,由专业人员诊治,不要幻想白马王子驾到,用爱治好自己的精神病。真爱具有疗愈作用,但是真爱不是万灵丹,不能包医百病。
□翠红(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