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主题

回眸夏季好书,珍惜读书之美

2014年08月3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王亚民、阿甲、刘东、刘华杰、李静、解玺璋、王奇生、吴思八位评委共论夏季好书。
《洛书河图》
作者:阿城
版本:中华书局
2014年4月
《沈从文的后半生:
1948-1988》
作者:张新颖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6月

  夏日已逝,阅读却不会停止。本周一,书评周刊发布了包含37本候选图书的夏季好书书单,8月27日午后,书评周刊同仁与来自不同领域的八位评委齐聚言几又书店,在此基础上最终选出20本夏季好书。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既有思想碰撞,又有积极建言,偶尔掺杂着失望、吐槽和疑虑,饱含对好书的赞美与珍惜。

  好书评选增列“国故”与“新知”

  今年夏天,“自然文学”的概念突然兴起,不但带动了一波好书出版的热潮,更体现了当下社会对自然主题的关注。为此,本次书选特别增加了“新知”类目,体现这一阅读潮流的变迁,并特邀博物学家刘华杰担任评委。而与“新知”相对,传统文化题材的热度经年不减,本次书选邀请清华国学院副院长、学者刘东对这类图书进行点评,最终呈现为“国故”这一热门类别。再谈及这两个新增书选类目时,刘华杰以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为例,介绍了新知博物类图书蓬勃出版的现状,并强调“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然,需求太大啦”。而刘东则在对“国故”类目进行点评时,期望能厘清这一层面的评价标准,这一领域既有大量的大众阅读类普及读物,也经常有重要的学术著作出版,“两者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

  历史著作《叶》最被关注

  好书评选以文学、社科、历史、艺术、新知、国故、经济、儿童等不同学科邀请学者进行评价,但现场评委们却在“本职工作”之外,更多表达了对其他各类图书的兴趣,充分体现了阅读的多样性。例如学者吴思主要谈社科类的图书,但发言时,他聊起了历史类图书,且对周锡瑞著《叶:百年动荡中的一个中国家庭》赞誉有加。“研究一个家族,用非常客观的方式写下来,这是不多见的。”吴思说。在他看来,从一个家族的角度来写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有独创性”。谈到对好书的评选标准,吴思表示,看重“一本书跟我们读者的关系,最密切、最近,在读者阅读兴趣结构中分量比较重,是核心性的”。

  除了吴思,文学评论家解玺璋也推举《叶》,“你要了解民国的情况,生活的细节、感受,这是非常好的一本书。”历史学者王奇生则认为《叶》“有故事可讲”。

  除了《叶》,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李洁非的《天崩地解——黄宗羲传》等书也享受到了多位评委推介的“待遇”。

  有共识也有争议

  虽然书评周刊提供的候选书目已经是精选之后的结果,但在讨论现场,评委之间仍然少不了各种争议。比如一本书的客观性与作者主观介入之间的矛盾,在其他类别的图书里,可能不太明显,但在历史类图书中,这个矛盾就十分突出。学者王奇生以受到好评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一书为例:“我从阅读、从书的角度来讲,这本书非常可读,但是我担心这本书作者的介入是不是太过于主观和强烈?”王奇生对这本书表示期待的同时,也把它与《陈寅恪的最后20年》类比,“这本书要从阅读快感来讲,写得非常精彩,但是我作为一个历史专业学者来讲,对它有一点点不是很满意的地方,就是它过于煽情,太过于投入。”

  《洛书河图》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洛书河图》穿越了繁密的可视图像,查访在历史长河中“丢失”已久的洛书河图的秘密。作者犹如一个敏锐老练的历史侦探,从看似无关的图形之间发现其共同的特征,打探到洛书河图的最终去向——它们原本没有消失,而是始终附着在各时代的器物中——从出土陶器、玉器、青铜器、漆器,一直延伸到苗族服饰绣片图案,融入我们的血液和生命,在历史中从未断。

  在纷繁的图案中,作者敏锐地发现了天象崇拜对文明造型所起到的作用,提炼出天极这一命题,认为青铜器之所以模拟天象星宿,核心即在于崇拜天极,也就是北极星和北极神。作者通过对天极神造型演变的追踪,发现了一条探寻中华文明源流的全新路径。由这一命题进入《论语》、《老子》、《庄子》等先秦经典,许多问题会豁然开朗。比如作者提到,《老子》所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极,是北极星,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北极星是天上唯一不转的星,其他的星,包括太阳、月亮,都在转。天极生了天,也就是一;天生了地,也就是二;地生了气息、万物,也就是三。天极是世界的根本动力,当然也是我们文明的根本动力——在本书的最后,作者对这种文明造型的成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诚如作者所说,猜测是一件危险的事,但本书的猜测,对每一个关心我们文明起源的人都不无裨益。

  在那些冷峻的文字背后,显示出作者奇瑰的想象力、丰沛的历史激情,这使他的目光能够超越某件具体的文物,拥有了更广大的纵深感,同时又从来没有离开过某一件具体的文物。比如他对天极的所有推论,原发于良渚文化的一件玉琮上,并最终都收束在这件文物上。本书的许多论点都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它不是异想天开,它以层层递进的精密推理,实现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一实证的方法。

  (王亚民)

  时代凶猛求同但终将逝去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作者张新颖是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但在此书中,他选择了让批评尽可能地沉默,而让传主尽量多地发声——通过其文字和人生呈现自身。于是我们看到了1949年之后活生生的沈从文——这个怀着一腔文艺复兴之梦的痴人、祈望“用美育重造政治”的赤子,在新时代到来之际精神危机、挣扎崩溃与自我修复的心碎历程。我们能看到他敏锐痛楚的精神预感,紧张孤寂的自我对话,放弃文学的无奈决绝,投身文物研究而力争成为“有用之人”的自赎自救,以及在这持续半生的“自救”过程中,对一个热气腾腾而又凄凉荒芜的时代无法自欺的洞见。实际上,此书勾勒的是灵魂与时代之殇——一个对人类怀抱慈柔之爱的灵魂,殇于一个灵光消失的时代。此书亦揭示了一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时代凶猛求同但终将逝去,而那个对它奉献全部善意但终究不蒙接纳的先知,却伤痕累累地站立在永恒之中。全书史料翔实,行文节制,显示出一个穿透历史的文学人对其研究对象的深情体贴与卓异理解,以及一个知识分子对精神、自由、个性与文化之中国命运的深重关切。

  (李静)

  《新京报》夏季好书20本书单

  《万兽之灵》

  《洛书河图》

  《黄宗羲》

  《道济群生录》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

  《雪隐鹭鸶》

  《架起儿童图书的桥梁》

  《叶》

  《解放国企:民营化的逻辑与改革路径》

  《独裁者手册》

  《给孩子的诗》

  《杜甫全集校注》

  《顾随全集》

  《狄金森全集》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3》

  《居住的政治》

  《被选中的:哈佛、耶鲁和普林斯顿的入学标准秘史》

  《庆祝无意义》

  《我是你的男人》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