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来信

2014年08月31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学学新西兰的垃圾回收

  据报道,以2011年为例,北京市在1200个小区、1200个村庄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财政投入4亿元。不过,其效果不尽如人意,指导缺失、混运现象严重。而“分类垃圾少付费”原则出台两年多仍无具体办法。

  去年,我在奥克兰探亲呆了九个月,新西兰的人口较少,能回收的垃圾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报纸杂志,由于这个国家没有废品回收站,所以,以上物品是两周上门收一次,只要你把东西放在路边就有专人开车一家一家来收;还有一类就是瓶瓶罐罐之类。每一家都有一个政府统一配给的塑料垃圾桶,约1米高,40厘米见方,各家的都编上号不会混起来。

  生活垃圾是固定每一周上门收一次,每个社区安排的时间不同,但是人家使用统一的垃圾袋,分为40L和60L两种。统一在超市出售,60L的每一个约1.5元纽币(7.5元人民币左右)不再收缴垃圾处理费。

  我以为,垃圾分类作为新生事物要想让市民接受,政府部门不仅要加大推广力度,还需要创新宣传模式,以提高垃圾分类知识的知晓率。

  □宇振林(教师)

  远离“三无”食品家长学校有责

  暑假期间,国家食药监局发出通知,将在9月开始检查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有媒体记者日前对10多个学校周边30余户小卖部展开调查,发现学校周边的“三无”食品售卖情况仍然不容乐观。

  每学期开学伊始,相关部门都会针对学校周边食品店展开一番巡检。然而,类似的检查总是给人走过场的感觉。记者走访的一个店家就坦承,小卖部老被工商部门、质监局查,最多时候一个星期就被查三次,但是从来没“坏”了她的生意,她也从未接过罚单。

  我以为,让孩子远离不卫生食品,在加大查处力度之外,学校与家庭对孩子的提醒也至关重要。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周边有4家食品店,我平时留意观察,发现很多都是“三无”食品。孩子告诉我,老师从来没有告诫过他们相关注意事项。孩子无分辨力,老师与家长有责任教会孩子选购正规食品。

  □姜晓秋(编辑)

  整治“黑诊所”当疏堵并重

  29日,北京市卫计委、公安等五部门,前往昌平区回龙观地区开展联合行动,3家“黑诊所”因无执业许可证,医疗用品被没收并依法销毁。(8月30日《新京报》)

  这几年,北京多部门连续打击“黑诊所”,但因其市场需求依然存在,个别违法人员就不断变换方式、地点行医,以图逃避打击。而打击乏力,也是其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患者宁愿去“黑诊所”而不去正规医院,是因为他们认为“黑诊所”更方便、便宜,其背后是患者面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无奈。

  所以,整治“黑诊所”在“堵”的同时,更要重视“疏”,把公立医院医疗价格降下来,增设更多合法的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黑诊所”自然没了市场。

  □印荣生(公务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