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2014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3:2014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特别报道

发挥地缘优势 建设新型城镇(2)

2014年09月0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处长王少辉。
冀商基金董事长,河北融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笑辉。
利海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唐皓。
北京市延庆县发改工委书记、发改委主任郭永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

  (上接A特12版)

  路网效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处长王少辉

  应该说整个京津冀地区,无论是铁路网还是高速公路网在全国的水平都不低,按照铁路网百平方公里密度来讲,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6倍,而且还远高于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倍,跟长三角地区基本持平,这个网络应该说足以支撑一体化的相关产业布局。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讲,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可能需要反思一些东西,我们拿通燕高速举例来说,现在北京CBD的很多工作人员都住在燕郊,所以我们这条高速路,并没有带动远端的产业发展,无非带动了房地产的发展。

  未来京津冀交通的规划,一定要在铁路网上的加密和加强,虽然我们的铁路平均密度在全国很高了,但是我们的铁路分成层级不够,货运、客运混杂,路线不清晰,容量不够,所以我们在做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当中提出,一定要在铁路网上的加密加强。

  辩证看待北京的虹吸效应

  ●冀商基金董事长,河北融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笑辉

  北京的虹吸效应太强大,尤其是近二十年以来,北京利用它的优势,全国很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吸到了北京,尤其对河北的虹吸效应更严重。

  但是正是因为这个虹吸效应,导致北京吃得过多,过饱,太肥胖了,所以现在面临着减肥的问题。长远看河北能给北京瘦身,应该从投资角度来讲是一个方向。

  另外我想说一下冀商,自从京津冀一体化提上高度以后,其实河北,包括全国的河北企业家都在寻找投资的机会,但是到底投资的机会在哪儿,现在也非常的迷茫。北京的产业转移也非常困难,好的产业转不过来,差的产业河北不想要,希望借助这次的京津冀一体化,通过外溢使河北成长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北京对河北这种差异化的带动。

  协同发展需充分重视市场

  ●利海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唐皓

  利海应该说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确实比较早,我们的理念和京津冀是非常契合的。

  针对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方面,我们觉得,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型城镇化大的趋势下,必然会因为人口的双向流动带来巨大的客流,所以在协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一定要把客户作为一个先导。

  此外,我们一直坚持是产业驱动性的小城镇,我们的产业和过去的招商是不太一样的。第一个方面,我们产业集群的打造是以资本为先导的,首先解决了这个方面,我们的产业聚集才有可能往前推。第二个不同,我们的产业聚集是联盟化发展的,所以利海也在和一些伙伴企业致力于将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联盟进行集合,真正地把资源做开放,真正地把我们两个平台的价值运营起来,让大家在这个环境当中真正地享受到投资所带来的实惠。

  坚持生态化的发展理念

  ●北京市延庆县发改工委书记、发改委主任郭永华

  延庆作为北京西北郊最远的区域,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延庆的定位,发展生态含氧发展区县,今后我们延庆还要这样坚持,这是京津冀发展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定位要求。在大都市里面发展,恰恰缺的就是绿色化的,生态化的,环境优良的发展。所以我们感觉延庆还是要坚持生态化,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

  在京津冀产业布局,疏解城市发展方面,我们觉得延庆还是可以承接承载一部分的发展资源,疏解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高端金融等产业。在这些方面,延庆还是有空间,有布局,也有规划,可以承载城市发展当中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定位篇之主题演讲

  新型城镇化应高效可持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

  中国要走高效、包容、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所谓的高效,就是资源配置效率要提高,通过技术进步推进城市的发展。过去生产力的提高主要靠投入实现,以后我们更多地要靠聚集效应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

  要有高效的城镇化,就要通过土地、劳动、资本更有效率的流动,实现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城城之间,城市内部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城镇化的聚集效应,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包容的城镇化,为人们提供平等参与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同时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公平享受城镇化的成果。

  怎样走好新型城镇化道路,有这么几个关键词,一个是有序,第二个是科学,第三个是人文,第四个是自然,最后一个是财富。有序的理解是,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现有两亿多农民工,未来还有更多的农民工进城,落户城市是目标,但是不能急于求成。

  科学的态度,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次加码,级级考核。要发扬积极的方面,避免负面的影响。

  关于人文的理解,要使人们有更健康,更舒适的生活,城镇化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同时要注重保护村镇的原始风貌。

  将来我们的城市,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让人们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关键的落脚点是要有高质量的经济活动。这个高质量的经济活动,我认为可以这么概括,一是技术密集,二是技术水平,三是职工素质,四是规模经济。虽说现在搞市场经济了,但我们对产业的发展做理性选择,还是有空间的,不能说市场选择我们就无所作为了。此外,我们还要以前瞻的眼光选择技术路线,并以科学的思维选择产业组织的模式。

  村镇建设亟须提升发展动力

  ●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

  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目的和内涵,就是要解决这三个地区各自发展的矛盾和需求,实现均衡可持续的发展,主要的内涵是这么几个方面,产业对接、以及研发,市场一体化,交通网络化,空间优化,环境扩容。要实现这一目的和内涵,实际上村镇是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的。村镇的发展应该是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

  京津冀地区有一个特点,也是问题,这一地区的村镇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要想实现可持续的均衡协调发展,还真不能光看城市,必须是城乡一起考虑的,而且尤其要考虑我们村镇的发展。京津冀地区现在村庄住的人口和镇上住的人口占整个京津冀地区的64%,超过一半以上,这是一个最大的创造源泉,某种意义上是决定了该地区协同发展水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京津冀地区如果要协同发展,必须要村镇具备自我成长、自我创造的能力,通过市场机制,主动地吸纳首都、天津的功能和资源,而不是等着北京分一块。比如长三角一带的小城镇,很多外商企业就愿意转到苏州下面的各个镇里面。

  再来说一下怎么促进经济协同发展。我们在规划当中,应该把村镇的发展建设作为重要的目标放进去,明确目标和任务。但是光定了规划未必可以实现,关键是培养的机制。

  此外,支持肯定是刺激培养机制的手段,肯定也要加以扶持。首先是要有一批重点镇、特色镇。同时对于农村地区,包括小城镇实行与城市差异化的建设,保持田园的风貌,保护传统文化,展现农村的魅力,还要防止一味的城镇化,借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把村庄都消灭掉,这是我们坚决要防止的错误形象。对大部分村庄来讲,我们在现有的格局的基础上做好规划,开展乡村建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