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4:2014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24:2014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特别报道

京津冀,一人有一个梦想

2014年09月0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朱子轩(自由职业者)
陈立雪(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空乘)
石媛(公关公司经理)
李钊(影视公司职员)
马晓晨(北京某IT公司职员)
张晓宇(媒体人)
唐家驷(外贸公司职员)
王微微(公关公司职员)
刘乾超(某网站编辑)
许腾(媒体从业者)
覃思远(天津师范大学教师)
孙建永(北京某网站编辑)
吴梦醒(海南航空公司员工)
吕斌(北京一家美发店职员)
于海兰(北京某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职员)
薛小瑞(国企职工)
张璇(某网站大客户经理)
王玉(物业公司职员)
宫丽(北京某投资基金公司职员)
张珺(外企员工)

  京津冀协同发展看起来是国家战略层面上的决策,实际上最终影响的,还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京津冀区域的一分子,无论大家对于这个政策是否有所了解,都多少会有一些期待。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普通人眼中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究竟是什么样子?他们对于未来的京津冀协同又会有怎样的憧憬、期待、抑或是要求呢?

  京津冀协同发展大事记

  1982年 《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首次提出“首都圈”概念。

  2004年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召开,达成旨在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廊坊共识”。

  2004年 商务部和京、津、冀等7省区市达成《环渤海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2006年 国家发改委开始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综合规划》。

  2011年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

  2013年 习近平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4年2月26日 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会议上,明确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将之升级为一个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3月,“京津冀一体化”这一战略也首次被写进李克强作为国务院总理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

  2014年4月23日 京津冀三地警方签订警务航空合作机制框架协议,建立全国首个警航区域合作平台,三方将在重大安保、突发事件、反恐防暴等方面展开合作。

  2014年5月 海关总署出台《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将通过建设一个中心(区域通关中心),搭建四个平台(统一申报平台、统一风险防控平台、统一专业审单、统一现场作业),实现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的一体化作业;同时,京津冀海关将在保税监管、打击走私等业务领域,同步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2014年6月17日 北京市卫计委、天津市卫生局、河北省卫计委在京共同签署了“京津冀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协议”,三方将建立“突发事件信息通报制度”,设立联络员,在第一时间将突发信息通报对方。

  2014年6月28日 100多户来自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批发市场、百荣世贸等北京老市场的商户,与位于西青区精武镇的天津卓尔电商城签约。

  2014年7月31日 北京市与河北省的负责人在两省市工作交流座谈会上,签署了七份区域协作协议及备忘录,这也意味着河北承接首都外移产业思路成形。

  2014年8月2日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在2014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国际论坛上证实,国务院最近已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

  2014年8月28日 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河北省文化厅在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共同签署了《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

  朱子轩(自由职业者):

  我做过不少工作,大多和设计相关,对于京津冀一体化并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觉得,如果这一区域一体化得以实现,应该是一件好事。至少经济发展带来的产品需求会增加、项目和就业岗位也会相应增多,这些都应该是能够直接反映到我们这种设计人员身上的好处。

  陈立雪(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空乘):

  我老家在河北沧州,目前还没有直通高铁,所以回家不是很方便。单从机场到赵公口长途车站就要一个多小时,到沧州下车后到奶奶家还要两个小时。如果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促成高铁的修通,那我往返北京和老家会更加方便,也能够经常回去看望老人了。

  石媛(公关公司经理):

  作为一个北京人,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我还是期待的。北京现在太堵了,确实需要搬迁出去一些产业,从而缓解一下北京城市的压力。除此之外,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会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新的客户和新的机遇。毕竟市场扩大了,相信之后的机会也会更多。

  李钊(影视公司职员):

  对我而言,这几年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到北京周边变得比较方便了。主要是因为高铁、动车以及高速公路的增加。我想这可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我们带来的好处之一吧。未来,我期待京津冀地区能够真正连成一片,变成一个城市带,这样会让我们的工作、生活增加更多的选择。

  马晓晨(北京某IT公司职员)

  我去年在香河给父母买了一套养老房。那边交通目前还不够发达,以后希望能够多开几条公交地铁线,这样看望父母来回方便,同时希望香河地区的医院多建几所高水平的能够达到北京市三甲的水平,让父母安度晚年。

  张晓宇(媒体人):

  我老家在河北邢台,由于距离北京还是有点远,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感受不是很深。尽管如此,我还是比较期待这一政策能够持续下去,并且从北京周边向整个河北延伸,让我们老家也能够享受到京津冀一体化的政策红利。

  唐家驷(外贸公司职员):

  好多年前就说京津冀一体化,但并没有给我们这些北京土著带来什么直接的实惠,反而觉得北京越来越堵,空气越来越差。我比较期待这一次政府能够做一些实事,真正将北京周边地区搞好,改善整个地区严重污染的状况。

  王微微(公关公司职员):

  对于很多北漂来说,看病就医和享受北京各种公共福利都已不具门槛,但在下一代教育的问题上依旧头疼。即使可以在北京就读,但多数孩子在高考时候都面临被打回原籍的命运,既然京津冀要一体化协同发展,是否教育和录取分数可以一体化?

  刘乾超(某网站编辑):

  我是一个天津人,在北京工作。我希望京津城际价格能够降一点,比如二等座降到25元就好了,那样我就能每天在北京工作晚上回天津睡觉。另外,也期待能开通往返京津的高速公交,就像燕郊-国贸的大巴一样。

  许腾(媒体从业者):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的诟病已层出不穷,一个高房价已经让多少人望而生畏。现在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当时,要想协同,就要舍得放利,从基础设施配套到公共福利等全方位一体化,才能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

  覃思远(天津师范大学教师):

  我家在北京通州,上班在天津西青。每周高铁或大巴往返两地。在我心里,它们就像是一个村东头,一个村西头,已是一个整体了。想想从通州到西青的时间,可能比到房山还少!

  我比较期待的是交通能变得更快捷,打电话也不用算是长途漫游,想想心里还有点小激动呢!我并不觉得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北京人甩包袱让周边的人背,也不觉得首都周边的人会大举进京来抢占资源,因为我相信池子大一点才好养鱼,政府会统筹好的。

  孙建永(北京某网站编辑):

  我刚在燕郊买房。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首先实现交通脉络的贯通,其次要实现教育医疗优势资源的互补,避免优势资源扎堆北京。另外,三地都面临环境难题,应该联手行动还人们蓝天。同时把三地的通信统一,保险、公积金交纳使用进行互联。盼望着北京的名校到首都周边建立分校区,北京的大医院的医疗资源分点儿给河北,让人们上学、看病更便捷,不必总是扎堆北京,为一个号彻夜排队。

  吴梦醒(海南航空公司员工):

  我住在燕郊,对于“跨省”上班感触很深。受到北京发展的影响,燕郊在这几年里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很多外来人口的到来造成了燕郊的拥堵、公共资源的紧张,原本没什么人的公交车现在基本挤不上去。我希望这种情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不要再出现。要发展得好,就要提前做好规划,不要盲目。

  吕斌(北京一家美发店职员)

  河北燕郊人民一直期待开通地铁,但与北京隔着一条河就是没有实质进展。另外,进京证一周一办的政策能否对燕郊网开一面?

  于海兰(北京某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职员):

  我住在燕郊。现在从燕郊到国贸只能走京通快速路,应该多几条路分流,多修几座桥到通州,就不会那么堵了。另外还希望医疗教育等方面能协同发展。

  薛小瑞(国企职工):

  如今,资讯、交通发达了,办公手段先进了,原先效率较低的行政体系是不是也该改一改啦?这样才能使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快地实现。

  张璇(某网站大客户经理):

  我在北京工作,去年才落户燕郊。我期待对奔走两地的上班族车辆少一些限制。因为早晚高峰限、尾号限,七天一办进京证,好辛苦!

  王玉(物业公司职员):

  什么时候河北、天津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制度发展得像北京一样,大家就不会像现在一样都在北京挤着,人口自然会从北京分散。

  宫丽(北京某投资基金公司职员):

  作为在北京工作的燕郊人,我最希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能把交通先搞上去。现在交通存在困难:1、车辆增多、单一路线(通燕高速、京通高速)带来的路面拥堵越来越严重;2、轨道交通因为区域嫁接问题迟迟无法成形。整体来看,打通多条燕郊到北京的交通线路,做到“条条道路通北京”。我建议:1、拼车合法化且设立专门拼车地点;2、增加公交车频次;3、轨道交通尽早贯通。

  张珺(外企员工):

  希望新的规划不要成为又一次炒高房价的噱头。上半年因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确定的消息一出,河北保定等多个地区房价一夜飙升,炒房客蜂拥而至。土地还是原来的土地,但是扣上高帽子之后,就完全变质了。

  A特24-A特2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禹铭 袁晓澜 李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